圖4-20 潛水艇通氣管這時德國人還發明了一個重要的潛水艇裝置,即潛水艇通氣管(schnokel,后來英國人將其稱為snort) (見圖4-20)。這是一根潛水艇下潛到水面以下時可通到水面的可供吸氣排氣用的大管子。這樣,潛水艇就可在潛沒狀態,吸...[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圖4-20 潛水艇通氣管這時德國人還發明了一個重要的潛水艇裝置,即潛水艇通氣管(schnokel,后來英國人將其稱為snort) (見圖4-20)。這是一根潛水艇下潛到水面以下時可通到水面的可供吸氣排氣用的大管子。這樣,潛水艇就可在潛沒狀態,吸...[繼續閱讀]
1943年服役的依阿華(Iowa)級戰斗艦,是為了對付日本的巨型戰斗艦而建造的。該級斗戰艦長262.1米,寬33米,吃水11.6米,排水量為45000噸(見圖4-21)。主機有4臺汽輪機,驅動4個螺旋槳,航速為33節,但后來證明它的最高航速可達35節。艦上裝有9門...[繼續閱讀]
戰爭期間,美國發展了埃塞克斯(Essex)級航空母艦,共造了26艘(見圖4-22)。艦長249.9米,寬31米,吃水9.4米,標準排水量為27100噸,滿載排水量為36380噸。飛行甲板寬達59.7米,可載45架戰機。艦上裝有4門127毫米口徑的火炮和眾多的對空速射炮。動...[繼續閱讀]
潛水艇是攻擊敵方商船隊的有效手段。美國潛水艇破壞日本在東南亞的運輸線成效顯著,因此也是戰時的發展重點。美國不斷吸取其他國家,特別是德國潛水艇的經驗,在戰爭末期推出了1975噸(水下2450噸)的鸚鵡螺(Clamagore)級攻擊型潛水...[繼續閱讀]
由于潛水艇對商船隊的威脅很大,于是各國就開發了護航和探測、摧毀敵軍潛水艇的艦種。那時盟軍已發明了用水下超聲波探測潛水艇的設備ASDIC (盟軍潛水艇偵測研究委員會AlliedSubmarine Detection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的簡稱)。后來這種設...[繼續閱讀]
為了爭奪灘頭陣地,以便深入向內陸進軍,在海、陸、空三軍聯合行動時需要兩棲作戰用艦艇。英國和美國都設計和生產了多種登陸艦艇。例如,坦克登陸艦(landing ship tank,LST),長96.3米,寬17米,吃水4.3米,標準排水量為1853噸,登陸擱灘時為...[繼續閱讀]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造的2000余艘自由(Liberty)型干貨船和勝利(Victory)型班輪均已達到退役報廢船齡(見圖5-1)。英國、德國、日本諸國都大力發展標準干貨船。其中最著名的,如英國奧斯汀和皮克斯吉爾(Austin...[繼續閱讀]
20世紀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最大油船的載重量僅為20000噸左右。戰后世界經濟恢復,石油化工迅速發展,原油運量猛增,油船的尺度也相應增大。1950年建成的維路提納(Velutina)號的載重量是28000噸。3年后的蒂納.奧納西斯(T...[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