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以后,政區以郡劃分,郡既是行政區又是監察區,中央設御史大夫,其職掌是“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①,其下有監御史負責監督郡一級官員。漢初曾沿襲此制,但廢除了職掌監察一郡的監御史?;莸廴?前192年),遣御史出監三...[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秦統一六國以后,政區以郡劃分,郡既是行政區又是監察區,中央設御史大夫,其職掌是“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①,其下有監御史負責監督郡一級官員。漢初曾沿襲此制,但廢除了職掌監察一郡的監御史?;莸廴?前192年),遣御史出監三...[繼續閱讀]
(一)地方職官系統西漢在今甘肅境內的行政區劃有兩種:一是郡縣制;一是屬國制。在此基礎之上又設置了監察區——刺史部。在這些行政區上也相應建立了一套地方職官系統??ぴO太守,為郡一級最高行政長官?!稘h書·百官公卿表》...[繼續閱讀]
西漢時,曾在今甘肅地區各郡任太守的著名官員很多,其事跡頗值得記載。漢景帝時,北地義渠人公孫昆邪曾任隴西郡守,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他被任命為將軍平定叛亂,在與吳楚叛軍的作戰中立功,封為平曲侯。③漢景帝至武帝元光元年...[繼續閱讀]
漢朝能在甘肅屯田與當地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有密切的關系。西漢時氣候比較溫暖,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竺可楨先生根據我國古代的物候資料記錄,將五千年來氣候的變化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其中秦漢是第一個溫暖期。他指...[繼續閱讀]
屯田西北不僅是漢武帝英明決策的結果,主要還受當時客觀形勢的制約。一方面,匈奴在軍事上遭到一系列失敗,大量失地以后,“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③。匈奴退居漠北,并向西轉移,加強對西域的控制以彌...[繼續閱讀]
(一)軍事屯田的組織西漢這種基本屬于軍事戍徭性質的屯田,其管理不屬郡縣,而是自成體系的農官系統:大司農(治粟內史)—農都尉—農令—部農長—農亭亭長。中央由大司農統管全國屯田,地方屯田的最高首長是在屯田郡所設的農都尉...[繼續閱讀]
在甘肅干旱荒漠地區實行屯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十分關鍵的。漢朝對屯田區的水利建設十分重視,設置了專門的主管官,修筑了許多溝渠,并打鑿水井,利用便利的水利設施發展灌溉農業。甘肅屯田區興修水利工程在史書上多有記載...[繼續閱讀]
移民實邊始于秦代。漢高祖剛即帝位就下詔:“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惫膭顝蛦T的軍人留在秦隴地區,以充實這里的人口和勞動力。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晁錯針對西北邊境的形勢提出“募民實邊”的措施,建議...[繼續閱讀]
漢朝對移民實行優待政策,移徙有專門的使者護送,在由內地到移居地的沿途,各地郡縣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品供應。凡遷徙的貧民,都給予爵位,供給衣服和食物。強制遷移的罪犯及其家屬,可以免罪,成為自由民。遷徙到河西等地的移民...[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