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卷調]第一支清香爐內焚〔生〕唱段第一支清香爐內焚想兒病重如泰山選自《琵琶記》趙五娘〔旦〕唱段說明:①上例[大經調]的第四句,在略加變化后,就割去了“南無彌陀佛”的拖腔,唱腔尚未定型,只是一首向新形式變化的曲調...[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宣卷調]第一支清香爐內焚〔生〕唱段第一支清香爐內焚想兒病重如泰山選自《琵琶記》趙五娘〔旦〕唱段說明:①上例[大經調]的第四句,在略加變化后,就割去了“南無彌陀佛”的拖腔,唱腔尚未定型,只是一首向新形式變化的曲調...[繼續閱讀]
武林調在其發展歷程中,曾涌現出不少名角和名家,他們為武林調曲壇的發展與繁榮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武林調曾稱“杭曲”,起源于杭州宣卷,原為宗教的宣講經卷,后內容逐漸衍變,趨于娛樂化,成為說唱藝術。宣卷開始只在寺廟內演唱...[繼續閱讀]
1921年至1925年,武林調藝人日漸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班社組織有二十余副,專業武林調藝人達四百余人,許多男女演員深受觀眾喜歡。直至20世紀30年代前后,為武林調的鼎盛時期,涌現出不少受觀眾贊譽的名角和名家。如號稱武林調“梅...[繼續閱讀]
武林調曾有過輝煌時期,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至今,武林調正逐漸走下坡路,現存老藝人均已年逾八十高齡,曲目大多散失,曲調雖在20世紀60年代有零星記錄,但欠完整,亟待對武林調現存的老藝人進行搶救性訪談記錄。目前,武林調仍存的...[繼續閱讀]
武林調男女藝人一覽,系抄自“杭曲春秋社”祀祖牌位。牌位上書寫的武林調男女藝人名單,據武林調老藝人稱,自宣卷初期到后來的武林班,有男女藝人近二百人,其中有男、女演員,也有樂師,至于具體的生卒年月日已無從查考。此“祀...[繼續閱讀]
家喻戶曉、婦孺傳唱的武林調在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曾一度發展較好。當時成立行業組織“杭州春秋社”,有武林調藝人五十多人,班社有十副,著名藝人有王桂鳳、王桂珍、賀美珍、余彩云、陳愛寶等等,演唱場所如吳山上的...[繼續閱讀]
目前,杭州市文化部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已制定五年計劃,以加強對武林調的保護。一、組織專人搜集有關武林調的歷史文獻,以及曲目、劇本、音樂唱腔、名角名家等資料,編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之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