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禁忌較多,大致可分為生產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婦女禁忌等,是為了避免不吉利事情的發生而采取的某種消極的防范性手段。一、生產禁忌立春后,禁止在“活路頭”起活前動土。栽秧時,要“活路頭”先開秧門,禁止其他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侗族禁忌較多,大致可分為生產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婦女禁忌等,是為了避免不吉利事情的發生而采取的某種消極的防范性手段。一、生產禁忌立春后,禁止在“活路頭”起活前動土。栽秧時,要“活路頭”先開秧門,禁止其他人...[繼續閱讀]
預測是對未發生之事所進行的猜度,有時是以自然或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現象進行,這些現象或許可以稱之為“征兆”,兆頭有好也有壞;而有的預測則是通過占卜之法來進行,其結果有吉也有兇。在侗族民間,人們相信“兆頭”,如在貴...[繼續閱讀]
侗族沒有本民族創造、廣泛使用的文字,許多文化的傳承主要依從口耳相傳,故而沒有形成書面的哲學著作傳世,也沒有使其哲學思想得到深入和系統的發展。但這并不是說侗族沒有哲學思想,相反,其豐富的哲學思想蘊藏在神話傳說、史...[繼續閱讀]
侗族地區大都山清水秀、林海茫茫、植被完好,是一個百鳥禽獸棲息、人與環境關系和諧的人間樂園。這種景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侗族民間傳統的環保習俗和古樸的生態意識。侗族人民從長期適應和改造自然的生產生活實...[繼續閱讀]
侗族居住地區,水車飛轉,山坳、路口涼亭矗立,溪流之處花橋橫臥,寨中鼓樓挺拔,蜿蜒的青石板路將一幢幢木樓連接。這一幅幅美景的造就,都是侗族人熱心公益的表現。在侗族民間,“積善行德”是普遍的認識,人們將熱心公益視為個體...[繼續閱讀]
長期歷史上形成的自給自足經濟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對封閉的村落生活,使侗族人逐漸形成了濃厚的群體意識和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思想。民間俗語說:“風雨同舟,禍福同享”“相幫為嘉,相聚為樂”“一人落難萬人幫,一家遭災萬家扛...[繼續閱讀]
侗族人常說,做事講話要憑良心,強調人人要有良心。良心,既是一種道德范疇,也是一種信念,它無時不在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指導人們的行事。從小耳濡目染的教化,使侗族人已將良心觀念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從而形成了極為嚴格的自...[繼續閱讀]
撫幼養老是每一個侗族家庭的一項重要功能,即便是鰥寡孤獨者也能得到家庭或村寨的共同贍養,侗鄉絕無讓老人外出乞討、流落異鄉的現象發生。在廣西柳州市三江獨峒鄉的高定村,尊老愛幼的風尚已成為村寨人人皆依的行為規范。...[繼續閱讀]
侗族居住地環境幽雅,村頭寨尾樹木蔥蘢,青山綠水,風光旖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侗族人產生滿足感。他們崇拜自然,熱愛生命,崇尚寧靜、安定的生活,同時也孕育了濃厚的故土家園意識和樂觀豁達的人生觀以及率真浪漫...[繼續閱讀]
侗族民諺說:“公平眾認,公正眾眼”“人民眼如秤,看你正不正”“是真是假心中明,是好是壞眾人評”。與漢族封建社會講究等級制的道德規范不一樣的是,侗族社會始終保持著傳統而古樸的平等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與侗族長期的村...[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