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垕盧家第三代燒鈞著名的四人中,“盧老三”盧光同(1885~1950年)博才多藝,能寫善畫,書法功底深厚,練就一手好篆字,善顏、王、歐、柳諸體,許多人登門求字。他的繪畫精細逼真,寫生神速。盧光同還善雕刻,宋鈞造型仿制甚佳,形神...[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神垕盧家第三代燒鈞著名的四人中,“盧老三”盧光同(1885~1950年)博才多藝,能寫善畫,書法功底深厚,練就一手好篆字,善顏、王、歐、柳諸體,許多人登門求字。他的繪畫精細逼真,寫生神速。盧光同還善雕刻,宋鈞造型仿制甚佳,形神...[繼續閱讀]
如果以盧振太為神垕盧家第一代鈞瓷制藝傳人,那么到盧正興一代就是第四代傳人。在神垕盧家第四代傳人中,除了盧光文次子盧正興(1923~1987年),子承父業之外,其他盧光文同代十個兄弟后代均失傳鈞藝。盧正興自幼家境貧寒,無力求...[繼續閱讀]
盧俊嶺(1959~)為盧正興長子,1976年高中畢業以“城鎮知青”身份下鄉勞動鍛煉,1980年回鎮后進入祖父、父親兩代供職終生的禹縣國營瓷廠,歷任瓷廠車間主任、支部書記等職。1979年,退休后盧正興在家自建麻斗窯研燒“爐鈞”,盧俊嶺跟...[繼續閱讀]
神垕盧家第六代以盧志軍(小名“盧三”)為代表。鈞瓷盧家集中居住于神垕鎮南大七組,盧志軍曾任南大第七生產隊隊長。1982年,盧志軍靠燒制彩瓷起家,1988年后起名“三星瓷廠”,專門生產出口白瓷,成為神垕較大的白瓷生產廠家,快速...[繼續閱讀]
實際上,如神垕盧家一樣的中國鈞瓷藝人創造了中國鈞瓷的歷史性輝煌,但是作為底層藝人,大多并無絕好妥善的結局。個人的苦難與國家和社會的苦難亦步亦趨,處于社會底層的鈞瓷藝人,更是飽嘗常人難以承受的來自權力和市場的雙重...[繼續閱讀]
1955年,神垕陶瓷一社負責人劉保平[1]到北京參加全國首次陶瓷工作會議,會議上強調恢復鈞瓷生產和研究工作。頗有政治頭腦的劉保平未回到神垕就開始打聽盧光東下落。正在陜縣觀音堂做活的盧光東接信知曉是地方讓自己回鄉搞鈞...[繼續閱讀]
回鄉參與恢復鈞瓷研制生產后的盧光東,可謂光環纏身,但是他做人卻十分謹慎,用“謹小慎微”來描述一點也不過分。按照盧光東三孫盧永全的說法: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貧民”盧光東非?!爸v政治”,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繼續閱讀]
1917年,劉保平出生于神垕北大,由于家貧,自幼沒有讀過一天書,后來入掃盲班認識了一些字。劉保平從小就隨父在資本家窯廠里學習陶瓷制作,尤擅手拉坯。為了生計,劉保平曾到登封巖城鎮北岸做粗瓷制作。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