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就這些發掘資料的價值分析談起,探索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形態特征上的連續性及產生的變異性。古代史前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最發達。一般認為,華夏文明的根在這里。同樣,考古發掘也證明,氏族社會晚期的居民點聚...[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以下就這些發掘資料的價值分析談起,探索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形態特征上的連續性及產生的變異性。古代史前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最發達。一般認為,華夏文明的根在這里。同樣,考古發掘也證明,氏族社會晚期的居民點聚...[繼續閱讀]
以上這些,加上洛陽東周王城(經發掘肯定的東周都城),一共有九座?,F用統一比例尺,將九座城市的考古發掘或遺存基本情況畫出來(圖1-16至圖1-24)。結果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古代都城,在城市規劃上的特征,基本可以分為三類:(1) 屬于...[繼續閱讀]
戰國時代的連年征戰,使百姓顛沛流離,民不聊生,引起社會動亂,經濟發展緩慢,終于導致秦國征伐六國,統一了全國。秦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統一全國的大帝國。秦是在幾十年的武力征伐之下統一全國的,在進行統一戰爭之前,大約有...[繼續閱讀]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西漢自公元前206年,由劉邦建立,都城在關中長安,至公元8年,前后延續214年。東漢是劉秀于25年建立的漢室又一王朝,都城在洛水北岸的洛陽,至220年結束,前后延續195年。西漢末曾出現過王莽代漢建立的新...[繼續閱讀]
漢室滅亡之后,全國出現三國鼎立、西晉、東晉、南北朝對峙分裂的局面,長達三百多年。在這期間戰爭頻繁,軍事思想再次得到發展,特別在吳、魏、蜀三國時代,軍事戰略思想的發展,使原來的古代象天法地規劃又有進一步發展。歷史...[繼續閱讀]
兩晉、南北朝時代是宗教蓬勃發展的時代,由于政治動蕩,生活不安定,民眾紛紛到宗教中尋找庇護。統治者也加以利用,大力扶助宗教發展,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古代的宗教勢力,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佛教發源于古印度,創始人...[繼續閱讀]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戰亂紛飛的時代,北方和南方地區都頻繁經歷朝代更迭,國都遷建,弄清這段城市規劃史難度較大。應當注意的是,這段規劃史實際上是集中在洛陽(洛陽包括了河北的鄴城)和建康兩個地區。只要把這兩個地區復雜...[繼續閱讀]
隋代是中國又一次大統一的開始,雖然只有短短37年時間,但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甚深、甚廣。隋初在文帝的大力治理下,經濟曾一度發展得較好。文帝在位24年,實施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在治理國土方面,最突出的成...[繼續閱讀]
唐代推翻了隋代之后,實現了空前的統一,近三百年里,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和城市建設都得到很大發展,特別在開元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唐代從618—907年,共歷289年。唐代由隋代的太原留守(官...[繼續閱讀]
唐代滅亡之后,全國又出現數十年的混亂局面,后來,由趙氏的宋代收拾了殘局,建立北宋政權(960—1127年)。北宋初年曾統一了全國(主要是黃河及以南地區),經濟文化一度繁榮發展。由于手工業規模的擴大,促進了商貿的發展,城市居民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