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馬幫成為運輸線上的尖兵,為新中國成立屢建功勛。民國2年(1913年)5月,中甸改廳為縣,改5境為5區,裁撤綠營,改設中維游擊隊。同年設立維西縣,行政長官改稱縣知事。實施新的行政區劃,全縣設置8個區。民國7年至民國26年,一度因中...[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中甸馬幫成為運輸線上的尖兵,為新中國成立屢建功勛。民國2年(1913年)5月,中甸改廳為縣,改5境為5區,裁撤綠營,改設中維游擊隊。同年設立維西縣,行政長官改稱縣知事。實施新的行政區劃,全縣設置8個區。民國7年至民國26年,一度因中...[繼續閱讀]
修橋鋪路,設置專門機構,管理日益繁忙的道路交通。1949年5月12日,中共維西黨組織率領民眾自衛隊發動暴動,推翻了國民黨領導的維西縣政府,建立了臨時人民政權,取名為維西縣臨時參議會。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維西縣人...[繼續閱讀]
迪慶高原地質構造非常復雜,成群出現的深、大斷裂,控制著不同地帶的地質特征,也明顯影響著由此衍生出來的山川地勢。瀾滄江深斷裂、金沙江深斷裂、德欽-雪龍山大斷裂等十條斷裂從州境內穿過。橫斷山脈是青藏高原的東部延伸...[繼續閱讀]
迪慶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寒溫帶氣候,但具有明顯的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特征:太陽輻射強、紫外線強。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為干季,多刮南風和西南風,風速大、晴天多、云量少、降水少,日照充足、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小,氣溫日差較...[繼續閱讀]
歷史上,馬幫馱隊是迪慶地區及通往外界的運輸主力,村村寨寨都有馬幫。趕馬人進藏一趟,只要安全回到家,可以得到約8兩銀子的收入。趕馬人被稱為“馬腳子”,馬幫負責人稱為“馬鍋頭”。馬幫有嚴格的規矩,有專人負責敲銅鑼,以銅...[繼續閱讀]
由于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都要仰賴茶馬互市,迪慶州驛道縱橫。迪慶昆明道、滇藏道、滇川道、維西貢山道等都是重要的人馬驛道。迪慶昆明道茶馬古道不僅是中國古代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經濟生活的保障,更是文化的紐帶...[繼續閱讀]
在1952年6月以前,迪慶境內沒有一寸公路。巨德馬車路(巨甸到維西的公路)于1952年6月竣工,結束了迪慶沒有公路的歷史。1957年始,公路不斷發展,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善。但未通公路的邊遠村寨尚多,自新中國成立前以來,驛道建設一直是...[繼續閱讀]
省道有巨德公路從巨甸到維西巖瓦,全長143公里,1960年4月竣工;中鄉公路從中甸縣城至鄉城,1957年12月竣工,全程222公里,中甸境內136公里,耗資666.52萬元。架橋(均為木橋)31座,建涵洞327道??h道有德維公路從德欽縣城到維西縣城和維西其宗...[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