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內,不可能對《本際經》進行全面的研究。我深信將來肯定會有一天從事這項工作。由于吳其昱先生發表了有關這部道教經文的精辟論著,使我們的工作變得容易得多了。吳其昱先生根據80多卷敦煌寫本復原成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內,不可能對《本際經》進行全面的研究。我深信將來肯定會有一天從事這項工作。由于吳其昱先生發表了有關這部道教經文的精辟論著,使我們的工作變得容易得多了。吳其昱先生根據80多卷敦煌寫本復原成一...[繼續閱讀]
一、第231窟的題識第213號石窟是我們在1981年6月的一次出訪中,得以參觀并作了簡單研究的石窟之一。據曾針對該洞,而發表過一篇精辟論文的藤枝晃先生認為,該窟是吐蕃占領敦煌時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洞子。它不只在一方面具有重大...[繼續閱讀]
伯希和敦煌特藏中的漢文寫本P.3304號,是一個相當長的卷子(25.5cm×238cm),共由5葉組成。其正面載有1篇未作斷代的《本際經》卷三寫本。唯有其背面寫本與本文有關,其中載有由7篇佛教文獻組成的集子。全部文書共計152行,既沒有任何標...[繼續閱讀]
在最有意義的敦煌壁畫中,有相當數量的以其多種外貌出現的觀世音菩薩像,主要有千手千眼觀音,但也有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和不空索觀音像,周圍由數名弟子或助手簇擁。在以千臂千缽文殊的形態出現的文殊的畫像中,也出現了一...[繼續閱讀]
裝飾莫高窟洞壁和洞頂的那些令人贊嘆不已的數目巨大的壁畫,已成了中國和外國各種論著的研究內容?,F已獲得的研究成果是相當可觀的。特別是藝術史學家和佛教學家都參照佛本傳、佛陀傳奇生涯的片斷或各種經文,而得以考證出...[繼續閱讀]
有關古代西域藝術的主要資料來源和大部分文獻,都是于本世紀初發現的。對于這個問題的近期研究,始終是完全正確地以該地區考古研究的著名先驅們的不朽著作為基礎的:格倫維德爾和勒柯克、斯坦因、鄂登堡和克萊門茨、伯希和...[繼續閱讀]
20世紀初,在敦煌附近的莫高窟的一個石窟的耳室中,發現了某些被藏匿了近千年的佛教彩幡。①由于近年來的許多出版物,它們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中國、日本和法國,有關這些彩幡的研究著作,得以使人更清...[繼續閱讀]
在佛教傳統中,抄經成了一種功德事業。抄經可以由一名信徒親自完成,或托人訂制,也可以為了各種目的而為一座寺院制作。但所有這些私下的或公開的虔誠活動的目的,都在于維護佛法的興旺發達并由此而獲得功德,始終是為了祈求中...[繼續閱讀]
對敦煌寫本的物質描述,一般都是由以數字形式闡述的數據所表達的,盡管有時關于其規格的描述很具體,這樣一種表達形式往往卻避開了主觀評價。然而,這種描述的主要內容之一———顏色,卻仍是由每位或每組描述人各自所特用的術...[繼續閱讀]
本文是我于1979年和1980年所從事的根據紙張形態分析,而對巴黎和倫敦所藏敦煌寫本斷代研究的繼續。我利用1980年和1983年的北京之行、1983年的敦煌之行、1980年的京都之行和1981年的列寧格勒之行,對保存在這些城市的特藏中那些已被...[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