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中間形式,其上承接大氣降水和灌溉水的入滲補給,其下受控于潛水位的增降變化,既可接受潛水補給,又可入滲補給潛水。土壤水除被農作物吸收外,主要通過蒸騰蒸發形式消耗。在各項水量的相互轉...[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土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中間形式,其上承接大氣降水和灌溉水的入滲補給,其下受控于潛水位的增降變化,既可接受潛水補給,又可入滲補給潛水。土壤水除被農作物吸收外,主要通過蒸騰蒸發形式消耗。在各項水量的相互轉...[繼續閱讀]
景電灌區地下水的補給來自大氣降水、引黃灌溉水的入滲和山前地下徑流;排泄方式為潛水蒸發、排水溝排泄和地下水開采等。地下水與黃河水的補給關系主要隨引入水量的變化而變化,只有在降雨充沛的豐水年,灌區地下水才會隨降...[繼續閱讀]
(1)地表水均衡方程式:總補給量=W渠引+W降雨+W山徑+W深開+W淺開總消耗量=W溝表+W工城+W降滲1+W渠滲1+W渠田滲1+W井田滲1+W排污(5-1)(2)土壤水均衡方程式:總補給量=W降滲1+W渠滲1+W渠田滲1+W井田滲1+W淺蒸總消耗量=W降滲2+W渠滲2+W渠田滲2+W井田...[繼續閱讀]
根據綜合水均衡方程式,建立相應的綜合鹽均衡方程式,并在總引鹽量中增加了灌區施用化肥量一項??傄}量=S渠引+S降雨+S山徑+S山側+S深開+S化肥總排鹽量=S溝排+S荒蒸+S農林漁+S工城+S河排(5-5)式中S渠引——渠水帶入的鹽量,萬t;S降雨...[繼續閱讀]
黃河流域多數灌區存在著耗水機理不清、水資源利用率低、土壤次生鹽堿化等許多問題。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灌區水資源,改善灌區生態環境,本節采用水均衡模型來精確地估算和分析灌區耗水量,并由此計算其耗水系數。本節在對...[繼續閱讀]
灌區水鹽排引比系指溝道排水量與渠道引水量之比(K水)或溝道排鹽量與渠道引鹽量之比(K鹽)。鑒于排引鹽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灌區排引的水量和排引水的濃度,因此,用排引比代替水鹽均衡計算的水鹽補排量差值作為評價灌區土壤積鹽...[繼續閱讀]
圖5-16和圖5-17分別是裴家營試驗點2012年和1998年土壤化學垂向分布圖。從土壤化學剖面上看,1998年灌區土壤含鹽量隨深度加大降值幅度很大,但組成含鹽量的主要鹽類成分不變,均是Na+、Mg2+的硫酸鹽或氯化物,到2012年灌區含鹽量隨深度加...[繼續閱讀]
在灌區內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土壤全鹽量的側向態勢有所不同,主要的側向態勢是:灌區內的灌溉水入滲帶和溶質活躍遷移帶,在上水灌溉后土壤均處于脫鹽狀態,其土壤含鹽量的運移態勢與地下水在該水文地質單元內的流向相同。脫鹽...[繼續閱讀]
5.5.1.1自然屬性的驅動力景電灌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和地層地質特點決定了灌區在上水灌溉后必然會出現局域的鹽堿化現象。灌區內有限的大氣降水會溶解其周邊山地、臺地巖層內的可溶鹽,以地表徑流的形式向灌區內運...[繼續閱讀]
5.5.2.1灌區水土鹽量濃度場強度分異的原因為了詮釋灌區水土鹽量濃度場強度局部分異及其衰減的原因,首先需要闡述水土鹽量濃度場強度局部差異的形成,及其隨時程推移差異衰減進程的原因。景電灌區1998—2012年水土化學時空轉化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