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爆炸火器,在宋元爆炸火器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水器、埋器、陸器等幾個門類。所謂水器,就是水雷,一般以生鐵為殼,殼內裝填火藥,殼上安裝發火機構,外面再加密封裝置。明代的水雷,已有既濟雷、“混江龍”、水...[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明代的爆炸火器,在宋元爆炸火器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水器、埋器、陸器等幾個門類。所謂水器,就是水雷,一般以生鐵為殼,殼內裝填火藥,殼上安裝發火機構,外面再加密封裝置。明代的水雷,已有既濟雷、“混江龍”、水...[繼續閱讀]
明代火器的發展,最為突出的是管形火器的發展。所謂管形火器,就是指“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藥,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一類的火器,“亦謂之炮,又謂之銃”。①需要指出的是,其一,明代有些叫做炮或銃的火器...[繼續閱讀]
明代火箭,其發展成就不可低估,可分單級和多級火箭兩種類型。單級火箭又可分單發火箭、多發齊射火箭、多火藥筒并聯火箭、有翼火箭等。所謂單發火箭即一次發射一支箭,有流星箭、飛刀箭等。多發齊射火箭即一次發射幾支、十...[繼續閱讀]
隨著明代火器的迅速發展,為了適應當時戰爭的需要,明政府組建了專業火器部隊。一般認為,京軍的神機營和戚繼光的車營,就是當時的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早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鄱陽湖攻打陳友諒時,就組建過火器部隊。不過,那只...[繼續閱讀]
明政府不但組建了專業火器部隊,而且也重視以火器裝備其它兵種。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政府正式下令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政府又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繼續閱讀]
火器是明軍御敵的長技,明軍作戰主要依恃火器。(一)野戰中大量使用火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西南少數民族首領思倫發發動叛亂。次年,率眾三十萬擾亂定邊。明將沐英“選騎三萬馳救,置火炮勁弩為三行”。思倫發驅動大象為前鋒...[繼續閱讀]
清代火藥,有軍需火藥、演放火藥和烘藥之分。軍需火藥,就是軍隊在實戰中發射彈丸所使用的火藥。演放火藥又稱常操火藥或尋?;鹚?是軍隊在操練打靶演習時所使用的火藥。烘藥又稱引藥或催藥,是供槍炮點火引爆用的。清代規定...[繼續閱讀]
(一)清代彈丸的性能與品種彈丸,主要指供鳥槍或火炮等管形火器使用的子彈和炮彈。由于資料所限,清代鳥槍彈丸的情況我們目前所知甚少。以下探討的,主要是火炮炮彈。清代火炮炮彈,總的來看因襲明代,沒有什么重大進步和創新...[繼續閱讀]
火繩,又稱引線或引信,是發射鳥槍、火炮等火器時點燃火藥的一種引燃物。清代的火炮和大多數鳥槍都是使用火繩點火發射的。在清代,發射鳥槍或火炮時,其火繩的長度都是有定制的。例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規定,凡健銳營、火器營...[繼續閱讀]
(一)清代火炮制造情況順治初年,為了統一全國,火器需要量大增,清政府加緊大量制造鳥槍火炮。順治年間,八旗軍每旗都在北京建立了炮廠。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在鑲黃旗教場空地各設置炮廠35間;正黃旗、正紅旗在德勝...[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