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疆域的不斷開拓,西漢帝國一方面承秦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時全國共有“道三十二”,分屬于南郡、武陵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越嶲郡、武都郡、隴西郡、天水郡、上郡、長沙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隨著疆域的不斷開拓,西漢帝國一方面承秦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時全國共有“道三十二”,分屬于南郡、武陵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越嶲郡、武都郡、隴西郡、天水郡、上郡、長沙國...[繼續閱讀]
西漢前期,“匈奴冒頓兵強,破東胡,走月氏,威震百蠻,臣服諸羌”。羌族首領留何率其部落請求內徙,得到了西漢帝國的同意,“于是徙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至臨洮、氐道、羌道縣(五縣并屬隴西郡)”②。如果說內徙少數民族在西漢前期...[繼續閱讀]
西漢帝國為了鞏固中央政府與西域諸屬國的關系,實行一系列特殊政策,主要有:1.“質子”政策所謂“質子”就是送子入侍漢廷為質。此政策的實施自樓蘭始,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樓蘭既降服貢獻,匈奴聞,發兵擊之。于是樓蘭遣一...[繼續閱讀]
漢武帝長期的武功開拓政策,使西漢由盛轉衰。對此,漢武帝晚年已有清醒的認識。他曾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繼續閱讀]
王莽“代漢”后,索回了漢宣帝時頒發給呼韓邪的金質“匈奴單于璽”,另發給烏珠留單于“新匈奴單于章”。此印璽的換發,在印章前冠以一個“新”字,使本位于諸侯王之上的匈奴單于降格為“新”朝的諸侯王,這種降格,無疑是對匈...[繼續閱讀]
王莽“代漢”之初,就對匈奴頒布了四條規定,即漢人逃入匈奴者,烏孫亡降匈奴者,西域諸國佩漢朝印綬降匈奴者,烏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①,并派王駿、王昌等為使者把四條規定交給匈奴單于,強令其奉行。不僅如此,王莽還“大分匈...[繼續閱讀]
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王莽派兵30萬人,兵分10路,無端進攻匈奴,挑起漢匈之間的戰爭。又遣兵20萬無端攻打巴、蜀、犍為三郡的蠻夷部落,從而加劇了少數民族與王莽之間的矛盾。此外,王莽“代漢”時,西域屢次發生亂事,王莽不僅沒有...[繼續閱讀]
1.繼續實行授爵封冊東漢帝國對內附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具體地表現在對少數民族酋長實行授爵冊封上。據史載,東漢受封冊的少數民族首領主要有:光武帝時封莎車國王康為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封武都氐人背介孫為君長,封九...[繼續閱讀]
懷柔政策是統治階級管理和統治少數民族的一種社會職能,而武力鎮壓則是其另一種社會職能。東漢時期,在執行懷柔政策的同時,對其統治下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都使用了武力鎮壓的政策。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蠻夷發動了大規...[繼續閱讀]
借助少數民族的力量去征服或鎮壓其他的少數民族,即所謂以夷制夷的政策,在東漢帝國北征匈奴、西戰羌族,以及鎮壓中南、西南少數民族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歸降,許多大臣主張不予接受,王宮中郎...[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