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疆地層區南疆地層區根據盆地類型(表2-1)和盆地沉積充填序列特征(圖2-2),劃分為塔里木地層分區和西昆侖-喀喇昆侖地層分區(表2-1,圖2-1、圖2-2)。表2-1 青藏高原及鄰區古近紀—新近紀殘留盆地和地層分區歸屬一覽表續表2-1續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南疆地層區南疆地層區根據盆地類型(表2-1)和盆地沉積充填序列特征(圖2-2),劃分為塔里木地層分區和西昆侖-喀喇昆侖地層分區(表2-1,圖2-1、圖2-2)。表2-1 青藏高原及鄰區古近紀—新近紀殘留盆地和地層分區歸屬一覽表續表2-1續表...[繼續閱讀]
第四紀地層分區原則:根據第四系年代新而時間短的特點,分區原則以地質構造和地貌兩個主要因素為基礎。根據這一原則,首先將青藏高原與鄰區劃分出5個一級地層區:青藏高原區、塔里木盆地區、黃土高原區、四川盆地區和印度河恒...[繼續閱讀]
青藏高原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鹕綆r和深成巖都有大面積出露,深成巖出露126787km2,其中中酸性巖類占94.6%,基性、超基性巖類占5.4%。根據地質構造、巖漿作用及地球物理資料,可將青藏高原地區自北向南劃分為五個構造-巖漿巖帶,依...[繼續閱讀]
1.昆侖-可可西里構造-巖漿巖帶的巖石地球化學記錄特征巖石類型主要為流紋斑巖、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等淺成-超淺成侵入巖。與中國花崗巖相比,SiO2含量較高,鋁指數顯示多數為過飽和型,也含有鋁指數小于1的正常型,該帶內巖石...[繼續閱讀]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十分發育,事件跨度大,層位多,分布范圍廣,火山巖巖石類型多,主要火山巖分布層位見圖2-2、表2-2及第二章新生代地層有關文字說明。本章從新生代火山巖時空分布和巖石地球化學基本特點作進一步闡述。圖2-...[繼續閱讀]
青藏高原新生代高壓變質巖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造山帶地區。高喜馬拉雅主體由前寒武系中高級變質巖系以及系列中新世淡色花崗巖構成,經歷了中新世階段,通過強烈構造剝蝕,從中下地殼剝露至地表。高喜馬拉雅普遍伴有角閃巖相...[繼續閱讀]
青藏高原是一個由不同時期的塊體經發展式的拼合而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增生體?,F有的野外調查和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存在4條主要的縫合帶:康西瓦-昆侖南緣縫合帶、金沙江-哀牢山縫合帶、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印度河-雅...[繼續閱讀]
依據現有的認識和研究成果對青藏高原進行構造變形區劃,對深化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構造變形分區的方案以及標準都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而發生變化甚至變革。綜上所述,以下四個方面的事實和特征是建立青藏...[繼續閱讀]
秦祁昆走滑-擠壓變形域是由西昆侖構造區、阿爾金構造區、柴達木構造區、祁連構造區以及東昆侖-西秦嶺構造區五個次級構造區構成,這些構造區主體由系列古老造山帶構成,新生代以來發生強烈活化作用,從而構成青藏高原北部邊緣...[繼續閱讀]
羌塘-巴顏喀拉擠出轉換變形域在空間上覆蓋東昆侖斷裂以南,班公湖-怒江構造帶以北,喀喇昆侖斷裂以東的廣大區域。該區主體是青藏高原腹地區,構造變形在邊緣山脈的圍限作用下,以被動性質的東向擠出變形為特征,具體表現為南北...[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