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幼年階段,由于當時特殊的殘酷斗爭環境,黨的主要負責人對形勢判斷的錯誤,導致了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的出現,“左”傾錯誤對當時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危害巨大。從“八七”會議后,1927年10月,西北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幼年階段,由于當時特殊的殘酷斗爭環境,黨的主要負責人對形勢判斷的錯誤,導致了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的出現,“左”傾錯誤對當時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危害巨大。從“八七”會議后,1927年10月,西北共...[繼續閱讀]
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與后來在黨內統治時間較長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雖然有形式上的差別,但其實質都是嚴重脫離中國社會的現實。王明雖也曾打出過反對“立三路線”的旗號,但主要是為了所謂反“右”,這實際上是把“立...[繼續閱讀]
1935年11月,中央紅軍到達后,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同志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同志為副主席。還在陜、甘、寧、晉地區,設立了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博古任主任,下設財政、糧食、土...[繼續閱讀]
為了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打破蔣介石對紅軍的圍追堵截、擴大根據地,1936年5月18日,彭德懷率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及紅二十八軍西進。紅軍西進得到了根據地人民的熱烈擁護,在根據地民眾的支持下,紅軍先后給馬鴻賓部、馬鴻...[繼續閱讀]
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承諾改組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建立了兩黨重新合作的一個必要的前提”[1]。1937年2月,在《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繼續閱讀]
早在陜甘寧邊區政府建立前,中國共產黨從抗日大局出發,逐步開始了民主政治的建設,以更廣泛地吸納各階層民眾。1935年5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決定在邊區設立議會作為民意機構。1937年5月,還正式公布了《陜甘寧邊區選...[繼續閱讀]
1941年,因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陜甘寧邊區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為了保障邊區的供給,保證抗戰的需要,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李鼎銘先生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提案,該提案立即獲得了大會的通過,大會還通過決議,要求邊區政...[繼續閱讀]
抗日戰爭初期,陜甘寧邊區的隴東分區、關中分區與國統區的一些地方犬牙交錯,斗爭形勢復雜,政權機關重疊。國民黨的一些人,一方面迫于抗戰大局不得不承認陜甘寧邊區的合法地位;一方面又極力想限制邊區的發展。1937年底,甘肅省...[繼續閱讀]
1938年底,國民黨頑固派在邊區的“反共”活動不斷升級,由過去的制造麻煩、局部封鎖轉化為軍事進攻,掀起了“反共”高潮。當時國民黨隴東駐軍一六五師,突然侵犯隴東分區慶陽縣的白馬鋪、赤城,聲言要消滅八路軍。國民黨甘肅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