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工程選址不當、規劃設計不合理、在庫岸影響區后靠安置等,均會產生地質災害。如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水庫區不少移民安置點因產生地質災害(如地基沉陷或滑動、前緣岸坡大變形等)導致房屋開裂,不得不進行二次搬遷。其中廣西...[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移民工程選址不當、規劃設計不合理、在庫岸影響區后靠安置等,均會產生地質災害。如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水庫區不少移民安置點因產生地質災害(如地基沉陷或滑動、前緣岸坡大變形等)導致房屋開裂,不得不進行二次搬遷。其中廣西...[繼續閱讀]
山洪地質災害與降雨、泄洪密切相關,是汛期多發的地質災害,多在暴雨期間及大范圍、長時間降雨過后發生,如滑坡、泥石流、河岸沖刷等災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持續時間短、成災快、破壞性強、危害大且難以預測和防治的特點...[繼續閱讀]
地震地質災害是指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地質體遭到變形或破壞而引起的地質災害。其主要危害是造成場地失效和建筑物損毀。根據《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GB17741—2005),地震地質災害可分為地基土液化、軟土震陷、崩塌、滑坡、地...[繼續閱讀]
綜上所述,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時空分布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前期: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開端,主要表現在一定范圍內開展勘測設計和科研工作,對地質環境影響較小,主要受自然地質災害(包括滑坡、...[繼續閱讀]
6.1.1.1地質條件(1)地形地貌:從宏觀來講,高山峽谷地貌區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喀斯特地貌區易引發水庫滲漏、巖溶塌陷、地下涌水及誘發地震等災害;丘陵盆地區易引發水庫浸沒、庫岸再造、地基沉降等災害。從微觀上來...[繼續閱讀]
水利水電工程的工程特性決定建設工程大多位于地質環境復雜區,而許多中小水利水電工程在勘察、設計及建設施工中對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工程考慮不足、落實不到位。大規模的施工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導致近年來水利水電工程發...[繼續閱讀]
崩塌的規模大小、物質組成、結構構造、活動方式、運動途徑、堆積情況、破壞能力等千差萬別,但其形成機理是有規律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傾倒—崩塌。在河流的峽谷區、巖溶區、沖溝地段及其他陡坡上,常見巨大而直立的巖...[繼續閱讀]
6.2.2.1滑坡的形成條件1.地形條件(1)坡度:統計表明,滑坡主要發生在20°~45°的山坡上,大于45°的山坡多崩塌而少滑坡,緩于20°者滑坡也較少。有些軟弱層如黏性土自然坡可能只有10°左右,滑坡多發生在人工開挖的溝、塹滑坡上,滑坡坡度...[繼續閱讀]
6.2.3.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有利于貯集、運動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條件;有豐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體物質來源;短時間內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適當的激發因素。(1)地形地貌條件:地形條件制約著泥石...[繼續閱讀]
水庫工程地質災害的產生主要與庫水作用密切相關。一方面,水庫蓄水改變庫區特定的水文地質條件,在水重力荷載、孔隙水壓力、毛細水壓力及滲流作用下,產生的水庫滲漏、浸沒、塌岸、滑坡復活、巖溶或采空區塌陷、誘發地震等...[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