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浙東藏書豐富,有力促進了當地的教育和科舉,培養和造就了人才。比如,山陰、會稽的縣學在元代就培養了進士11人,其中山陰6人、會稽5人。尤其是浙東歷來文化發達、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著述頗豐,這與藏書豐富有其密切關系...[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由于浙東藏書豐富,有力促進了當地的教育和科舉,培養和造就了人才。比如,山陰、會稽的縣學在元代就培養了進士11人,其中山陰6人、會稽5人。尤其是浙東歷來文化發達、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著述頗豐,這與藏書豐富有其密切關系...[繼續閱讀]
在明代,浙東的經濟進一步發展,這為該地藏書業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建國初年起,明代的執政者就十分注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使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恢復元氣。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經濟進一步推進,不僅農業、手工業繼續發展,同時...[繼續閱讀]
由于浙東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明代中葉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市民意識的產生,促使浙東社會文化有了新的發展。如傳奇、小說、詞曲等通俗文學作品大量增多。據樂承耀的《寧波古代史綱》記載,明中葉以后,浙東就出現了許多戲曲...[繼續閱讀]
明代是我國造紙與印刷術普遍興盛時期,官刻、坊刻、私家刻書同時盛行。造紙技術的進步是印刷業、出版業繁榮的重要條件之一。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所記,明代對于竹紙、皮紙等各種紙張的選料、配料及工藝等,較前代有進一...[繼續閱讀]
明朝初期,執政者重視書籍的搜集與典藏。早在明王朝正式建立前,朱元璋就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藏之秘府,以資覽閱”。③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命禮部尚書鄭賜派人“四出購求遺書”。④永樂十五年(1417)朝廷“頒五經四書,《...[繼續閱讀]
關于明代書院藏書的資料較少,散見于正史、方志及文集之中。但從這些分散、零星的資料中,也能看到浙東書院藏書的情況。明代的書院在前代基礎上有較大發展,尤其在正德、嘉靖后,書院普遍使其逐漸取代各級官學而成為主要教育...[繼續閱讀]
明代浙東佛教以禪宗和凈土宗最為流行。天臺、禪宗、凈土宗相結合的佛教風格進一步發展,僧人講習《心經》《金剛》與《楞伽》三經,使浙東寺院藏書有所發展。(一)寧波府的寺院藏書由于洪武、永樂兩朝崇儒,支持佛教,這對寧波...[繼續閱讀]
在前代基礎上,明代浙東藏書有進一步發展。藏書家的人數和藏書樓的數量遠遠超過前代。據資料記載,明代浙東藏書家有80余人,僅寧波府就有50人。其中不少藏書家所藏書籍數量巨大,超過萬卷以上。范鳳書的《中國私家藏書史》中就...[繼續閱讀]
(一)豐坊與萬卷樓萬卷樓是明代浙江著名藏書樓之一。它的主人為著名藏書家豐坊。豐坊(1492—1563),字存禮,又字存叔、人叔,號人翁。后改名道生,又號南禺外史、西郊農長。浙江鄞縣城西隅馬園(今屬浙江寧波市海曙區)人。正德十四...[繼續閱讀]
(一)祁承㸁與澹生堂祁承㸁(1563—1628),字爾光,號夷度,又號曠翁、密園老人,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官宦書香門第,他自幼接觸圖書,也喜歡讀書。年輕時曾就讀于富春山學館,刻苦讀書,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但科場...[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