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西方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建筑首先對上海等大中型城市造成影響,出現了一批西方古典建筑樣式的建筑,隨即影響了鎮江等中小開埠城市,近代建筑中融入了不少西方古典建筑的要素。鎮江近代的仿西方古典建筑主要是受新古典主義...[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8世紀西方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建筑首先對上海等大中型城市造成影響,出現了一批西方古典建筑樣式的建筑,隨即影響了鎮江等中小開埠城市,近代建筑中融入了不少西方古典建筑的要素。鎮江近代的仿西方古典建筑主要是受新古典主義...[繼續閱讀]
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發源于12世紀的法國,是流行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一種建筑風格,以肋架券結構、尖拱門窗、束柱、穹頂和飛扶壁、花欞等為主要建筑特征,強調建筑垂直線的運用和在垂直維度上的增長,以示其精神性和神秘...[繼續閱讀]
巴洛克式建筑(Baroquearchitecture)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后,于17、18世紀在歐洲流行的一種風格,是提倡世俗、追求怪異不尋常效果的建筑形式。首先表現在宗教和宮廷文化中,強調莊重的對稱,以夸張的手法塑造空間,主要特點是采用波浪曲...[繼續閱讀]
折中主義又稱作“集仿主義”,是歐美國家流行于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的建筑風格,往往選取各種建筑風格(如古希臘、古羅馬、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或巴洛克式等)局部的造型特點,并將其形式要素在一棟建筑物上進行組合,造成一種...[繼續閱讀]
近代鎮江的建筑特點之一就是建筑的獨立性增強,獨棟別墅式建筑出現。這種建筑形式首先是由西式建筑帶來的。這些所謂的別墅式建筑以獨立性、自成一體以及與環境的良好融合關系為主要特征,且建筑的體量不大,空間組織方面有...[繼續閱讀]
內中外西即建筑內部采用傳統中式空間或造型風格,而建筑外立面被西式風格的表皮包裹。這種風格形式表現出一種對西式建筑樣式的渴求和對根深蒂固的傳統建筑文化不愿舍棄的矛盾心理。早期的內中外西式只是對建筑立面的重要...[繼續閱讀]
內西外中式是在近代中后期鎮江個別近代建筑中出現的手法。外部建筑造型采用傳統建筑樣式,內部則采用西式的新興空間形式。最為典型的為位于伯先公園內的五卅演講廳。圖3-45五卅演講廳五卅演講廳建成于1926年,坐西朝東,從建筑...[繼續閱讀]
中西融合式建筑較其他兩種來說,中西方的建筑特色有了更好的滲透,而不止于生硬的疊加和拼湊。往往在同一棟建筑中,從空間到造型,既有西式的要素又凸顯了傳統建筑的特色。世界紅卍字會江蘇省會位于伯先路西南京畿嶺,始建于...[繼續閱讀]
西方近代建筑思潮,指的是從19世紀中葉倫敦水晶宮的出現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這段時間所出現的流派和思潮。西方建筑界已經孕育著一場從古代建筑走向近代建筑的巨大變革,試圖走出古典建筑的模式。從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繼續閱讀]
1)傳統建筑的空間形狀和大小鎮江傳統建筑的空間以民居最為典型,包括一般傳統民居及里弄建筑,它們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其中三合院布局又是所有合院建筑的原型。鎮江傳統三合院建筑以天井為核心進行布局,一般坐北朝南,為避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