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每一次進步都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在從一個時代跨越到另一個時代的過程中,技術推動社會不斷改變,不斷更新。自20世紀末以來,關于信息服務的新技術與新概念層出不窮,對圖書館的發展都具顛覆性的影響。信息技術作為社...[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圖書館的每一次進步都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在從一個時代跨越到另一個時代的過程中,技術推動社會不斷改變,不斷更新。自20世紀末以來,關于信息服務的新技術與新概念層出不窮,對圖書館的發展都具顛覆性的影響。信息技術作為社...[繼續閱讀]
21世紀,技術改變了世界,技術也改變了圖書館。在人類發展史上,從語言的使用到計算機和遠程通信技術的普及,共發生了五次信息革命。其中,第五次信息革命——計算機和遠程通信技術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基礎。在數字圖書館發展的...[繼續閱讀]
正如前文所述,數字技術對傳統圖書館具顛覆性和革命性,因為技術改變的不僅僅是圖書館的形式,而且是圖書館理念的創新以及服務的無限延伸。信息技術與環境變化與用戶行為之間的變化,也是國內外信息機構與信息研究人員關注的...[繼續閱讀]
文獻、信息、知識貫穿了圖書館的現代發展史,并將圖書館分成了三個發展階段。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倪波根據庫恩的范式概念,將1949年后的中國圖書館學范式歸納成三種:文獻處理范式、信息技術范式和知識處理范式(倪波,2010...[繼續閱讀]
科學研究在經過了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即實驗、理論分析、模擬三種范式后,在信息與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推動下,如果依賴現在的范式和技術,只能繼續增量型進展。根據庫恩的范式論,科學必須通過革命而進步,范式的轉...[繼續閱讀]
國外數字圖書館標準建設起步較早,從美國的數字圖書館先導計劃(Digital LibraryInitiative,DLI)到歐洲全球電子圖書建設計劃,世界發達國家在短短幾年內就進行了大量的數字圖書館項目建設。隨著數字圖書館項目的發展,各國先后進行了技...[繼續閱讀]
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起步相對較晚,但對標準規范的認識迅速提高(張曉林等,2003)。有關數字圖書館標準與規范化研究工作,也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和焦點。1997年,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6家圖書館開展“中國試驗型數字圖書館...[繼續閱讀]
數字圖書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發生了質的變化。特別是內容建設方面,已基本完成了對傳統資源的數字化,進入了數字文獻時代。數字文獻的生產形式與數字化文獻有本質區別,文獻的最小描述單位從文獻整體拆分成最小知識單元...[繼續閱讀]
國外的數字博物館建設起步較早,最早產生于美國,隨后又在歐洲和亞洲興起。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劃可看作是“數字化博物館”思想的早期實踐,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啟動“世界記憶”計劃,隨...[繼續閱讀]
中國數字博物館建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由“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上網”到“數字化博物館”“數字博物館”,逐漸步入了穩定的快速發展時期。2001年7月16日,故宮數字博物館網站開通,網上故宮內容利用了多媒體數據庫,標志...[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