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和社會以打擊犯罪、預防犯罪、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為目的而制定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刑事政策的內涵具有四個方面的要素:刑事政策的主體是國家和社會(團體);刑事政策的對象包括犯罪和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刑事政策是指國家和社會以打擊犯罪、預防犯罪、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為目的而制定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刑事政策的內涵具有四個方面的要素:刑事政策的主體是國家和社會(團體);刑事政策的對象包括犯罪和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繼續閱讀]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像。因此,心理是人所共有的,它包括認識、情感、意識、需要、動機、理想、信念、世界觀、氣質、性格等,人們的任何活動都是這些心理現象的參與??梢哉f,人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心理和行為相...[繼續閱讀]
人道,簡而言之,就是人人把別人當作人。我們講人道,就是因為人本身具有最高的價值或尊嚴。正如康德“人本身就是目的”的著名闡述,“人,實則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個目的,并不是只供這個或那個意志任意利用的工...[繼續閱讀]
在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眼里,人是“追求最大化地滿足自己者”,也即“理性最大化者”(rational maximizer)。美國法學家波斯納在這種人性理解的基礎上,導出他的三大定理:第一,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其將設法以有限的資源求得最大的滿足。...[繼續閱讀]
自2003年正式在我國開始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基本上是在現行立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國1979年《刑法》與1997年《刑法》中都有關于社區刑罰的一些規定,比如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單處剝奪政治權...[繼續閱讀]
1.《刑事訴訟法》中有關社區矯正的規定《刑事訴訟法》中有關社區矯正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第四編“執行”部分。第二百五十四條規定了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百五十八...[繼續閱讀]
中央部門關于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文件,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三個文件和司法部的一個規章:(1)2003年7月10日發布的《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兩院兩部《通知》);(...[繼續閱讀]
從上述中國社區矯正的立法情況來看,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刑法》關于社區矯正的規定太過粗疏盡管《刑法修正案(八)》明確使用了“社區矯正”這一名稱,使得社區矯正有了正式的法律依據,同時《...[繼續閱讀]
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必須從多方面完善社區矯正的法律體系。從近期來看,應當完善社區矯正的法律形式和法律內容;從長遠來看,應當建立合理的社區矯正法律體系。1. 完善法律形式(1)進一步完善《刑法》中對社區矯正...[繼續閱讀]
與在封閉的監獄中執行監禁刑的罪犯相比,社區服刑人員就在所居住生活的社區中執行刑罰,這是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最大的區別。在實行社區矯正的情況下,社區服刑人員往往居住在家庭或者其他社區住宿設施中,例如中途之家等,過著...[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