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系下統(K1)按巖性劃分為五個巖組,即三橋組(K1s)、和尚鋪組(K1h)、李洼峽組(K1l)、馬東山組(K1m)、乃家河組(K1n),統稱六盤山群,各組之間為連續沉積,與老地層呈超覆不整合接觸。1.三橋組(K1s)巖性單一,為灰色、紫紅色礫巖、角礫巖或...[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白堊系下統(K1)按巖性劃分為五個巖組,即三橋組(K1s)、和尚鋪組(K1h)、李洼峽組(K1l)、馬東山組(K1m)、乃家河組(K1n),統稱六盤山群,各組之間為連續沉積,與老地層呈超覆不整合接觸。1.三橋組(K1s)巖性單一,為灰色、紫紅色礫巖、角礫巖或...[繼續閱讀]
區內第三系地層以下第三系寺口子組(E2s)和漸新統清水營組(E3q)為多見。上第三系中上新統甘肅群(Ngn)地層出露極少,巖性主要為雜色細砂巖、砂質泥巖及泥巖。巖性由磚紅色砂巖及礫巖組成,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紅色礫巖層,巖性及...[繼續閱讀]
巖性以紅色砂巖及砂質泥巖為主,夾綠色砂質泥巖和石膏層,厚205m,按巖性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紅色細砂巖,含灰白色鈣質結核;上部:紫紅色、土紅色砂質泥巖、泥巖夾藍灰色泥巖,石膏質泥巖及薄層石膏。沉積物由北向南逐漸變粗,泥巖...[繼續閱讀]
按成因劃分為風積層(Qeol3 )、沖積層(Qal3)等。(1)上更新統風積層(Qeol3 ):巖性為黃色黃土,較疏松,構成黃土塬的表層。一般為淺黃色、黃灰色、灰白色粉砂質黃土,含大量云母片和少量鈣質結核,松散,多孔,透水性強,垂直節理發育,常形成...[繼續閱讀]
全新統在工作區內有多種成因類型,主要有沖積層(Qal4)、洪積層(Qpl4)等,一般分布在河谷中,大部構成階地及河床堆積物,厚10~20m,巖性為含礫壤土及砂礫石。...[繼續閱讀]
區域發育的主要斷裂共有6條,主要為:海原斷裂帶近場區段(f1)、關帝峁斷裂(f2)、三關口—牛首山—固原斷裂帶近場區段(f3)、六盤山東麓斷裂(f4)、涼亭峽斷裂(f5)和奠安斷裂(f6)。其中六盤山東麓斷裂規模較大,活動性較強,是近場區最為...[繼續閱讀]
1.三營—固原大向斜該向斜為第三系、下白堊統構成的向斜構造,北入海原縣,過固原南到什字,南北縱貫全縣,上覆大厚度第四系,最厚處達460m。開城以北,凹陷較深,東西兩翼都由下白堊統馬東山組組成。兩翼地層相向傾斜。2.河川—新...[繼續閱讀]
該地區歷史上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據史料記載,近場區內記錄到Ms≥4.7級的破壞性地震7次。其中Ms 為5.0~5.9級3次,Ms 為6.0~6.9級4次。近場區內共發生過5.0≥ML≥2.0級地震1138次。其中,ML 為4.0~5.0級地震12次,ML 為3.0~3.9級地震104次,ML 為...[繼續閱讀]
六盤山區屬陰濕山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固原地區以北降水量350~500mm。地表水系主要發育有涇河、清水河及其支流等。涇河流域由涇河干流和暖水河、頡河、紅河、茹河、蒲河、策底河等6條支流組成,寧...[繼續閱讀]
區域內發育的主要物理地質現象有巖體風化卸荷及滑坡、落水洞、泥石流等。區域出露的基巖主要為白堊系泥質砂巖、泥巖夾泥灰巖及第三系泥巖夾砂礫巖,巖體受風化、卸荷作用影響較嚴重,可見大量坡積、殘積物覆蓋于基巖之上...[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