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往往存在各種微生物或原生物。微生物主要指示菌是大腸菌群或大腸菌總數。大腸菌群系指一切桿狀、無芽孢、革蘭氏陰性以及能在含膽鹽或其他具有類似生長抑制性的表面活性劑中生長的細菌。大腸菌群沒有細胞色素氧化酶...[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水中往往存在各種微生物或原生物。微生物主要指示菌是大腸菌群或大腸菌總數。大腸菌群系指一切桿狀、無芽孢、革蘭氏陰性以及能在含膽鹽或其他具有類似生長抑制性的表面活性劑中生長的細菌。大腸菌群沒有細胞色素氧化酶...[繼續閱讀]
水處理的主要目的,歸結起來主要有:①保持水質的穩定性和一致性;②去除水中的懸浮物及膠體等雜質;③去除有機物,以消除異臭、異味和脫色;④將水的堿度降至規定的限度以下;⑤去除微生物,使微生物指標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此外...[繼續閱讀]
水凈化處理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和膠體,主要是10μm以下的固體顆粒,包括0.001~0.1μm范圍內的膠體顆粒,絕大部分的黏土顆粒(粒度上限為4μm)、大部分細菌(0.2~80μm)、病毒(10~300nm)和蛋白質(1~50nm)等。主要方法有凝聚...[繼續閱讀]
當水質檢驗,發現水的硬度或堿度超標,水中溶解的鹽類含量高時,飲料生產用水必須進行軟化。軟化就是去除水中呈現堿度和硬度的物質,包括鈣、鎂和鈉的碳酸鹽、重碳酸鹽和氫氧化物。當水中的鐵、錳含量高時,往往使水產生金屬味...[繼續閱讀]
在水處理過程中,大部分微生物已被去除,特別是采用微濾、超濾等方法處理水時,水中的細菌物質全被去除??墒且话愕乃幚矸椒ㄟ€不能除盡微生物。為了確保消費者的健康,在制造飲料,特別是制造碳酸飲料、礦泉水以及包裝后不再...[繼續閱讀]
(一)膜分離方法及其特征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學位差作推動力,對雙組分或多組分溶質和溶劑進行分離、分級、提純和富集的方法,統稱為膜分離法。膜可以是固態或液態的,可以是均相膜或非均相膜,對稱型膜或非對稱...[繼續閱讀]
(一)超濾膜分離性能的評價1.超濾膜透過機理超濾膜對溶質的分離過程主要有:①在膜表面及微孔內的吸附(一次吸附);②在孔中停留而被去除(阻塞);③在膜面的機械截留(篩子)。一般認為超濾是一篩分過程,在壓力作用下,原料液中的溶...[繼續閱讀]
當向溶液施加大于滲透壓的壓力時,水(溶劑)就會向與正常滲透現象相反的方向移動。反滲透與超濾的原理基本相同,但反滲透膜孔徑較超濾膜小,截留粒子范圍0.1~1.0nm,不僅能截留高分子物質,還能截留無機鹽、糖、氨基酸等低分子物...[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