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高祖,生卒年月不詳。李氏家族原籍浙江嘉興,李介庵是其入川的第一代。約在清朝嘉慶早年,李介庵隨伯祖李秋門赴京,應聘山西馬氏教館,后得馬氏保薦,捐官入川。另一種說法認為李介庵是作為“幕僚”隨主公入川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巴金的高祖,生卒年月不詳。李氏家族原籍浙江嘉興,李介庵是其入川的第一代。約在清朝嘉慶早年,李介庵隨伯祖李秋門赴京,應聘山西馬氏教館,后得馬氏保薦,捐官入川。另一種說法認為李介庵是作為“幕僚”隨主公入川的。...[繼續閱讀]
巴金的三哥,比巴金大一歲,與巴金在1925年之前始終形影不離。1920年8月兩人一起考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又一起離家赴滬,入南洋中學讀書,后兩人都轉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1925年畢業后他先是考入蘇州東吳大學讀書,在此期...[繼續閱讀]
巴金的大哥,為家中長房長孫,且清秀聰慧,中學畢業時名列全校第一。他本來準備考大學,再去德國留學,但受到大家庭的反對,1913年父親以拈鬮的形式給他娶妻張氏,安排他到成都商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職。父親去世后他擔負起養家的職責...[繼續閱讀]
巴金二姐,比巴金大6歲,經常幫助母親料理家務,分擔母親的辛苦。巴金6歲時看護他和三哥的女仆楊嫂生病,她曾代替楊嫂來陪伴他們,給他們講《列女傳》的故事,而當時的巴金卻并不喜歡這些血淋淋的故事。她身體十分單薄,患有肺病...[繼續閱讀]
巴金三姐,因為祖父和父母相繼去世,連年服喪而耽誤了婚姻,1923年巴金離家前夕作為繼室出嫁,婚后在婆家備受虐待,丈夫也不負責任,1924年即因難產去世。死后婆家將尸體停在古廟,遲遲不肯花錢埋葬。巴金當時正在南京讀書,得知此事...[繼續閱讀]
巴金筆名之一,首見于載1922年9月11日《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49期的《致〈文學旬刊〉編者的信》。巴金以此為筆名主要在《時事新報·學燈》等報刊上發表論文或譯作,如1925年連載于《時事新報·學燈》第7卷第10冊第22號至...[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