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蘆筍幼苗從苗床移栽到大田的過程叫定植。定植是蘆筍栽培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蘆筍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一次定植多年采收,定植時期是否適宜、定植田選擇及定植規格等是否妥當都直接影響到定植后的產量及品質。...[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將蘆筍幼苗從苗床移栽到大田的過程叫定植。定植是蘆筍栽培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蘆筍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一次定植多年采收,定植時期是否適宜、定植田選擇及定植規格等是否妥當都直接影響到定植后的產量及品質。...[繼續閱讀]
定植第2年后的蘆筍,即進入采筍期。這一時期是蘆筍生產的黃金時間,此期田間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蘆筍的生產年限和每年的采收產量。1.白蘆筍的采收(1)采筍初始期:按照一般的栽培管理技術要求,通常第1年早春育苗,當年夏季定植...[繼續閱讀]
不同時期的根株貯藏養分(含糖量)含量的變化,具有消耗和積累兩個過程。據測定,采筍期和采筍結束后第1批新發筍的莖葉長成之前,均是貯藏養分消耗過程,采收期間貯藏養分逐漸減少;地上莖形成過程中,貯藏養分急劇下降,在枝葉形成...[繼續閱讀]
在采收的白蘆筍中,凡變色、空心、開裂、畸形、銹斑和彎曲以及老化味苦者,都稱為劣質筍。劣質筍的產生常與品種、筍齡、溫度、土壤以及水肥管理不當等因素有關。要防止劣質筍的產生,需了解其發生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綜...[繼續閱讀]
蘆筍嫩莖出土時為淡紫紅色,長出地面部分在日光照射下,嫩莖由紅變綠并逐漸加深綠色,則稱為綠蘆筍。綠蘆筍在食用時不帶苦味,而且有特殊的清香,深受消費者歡迎。習慣食用白蘆筍的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近年來對綠蘆筍的需求量...[繼續閱讀]
在北方地區這種栽培方法,收獲開始期比溫室大棚晚20~30天,收獲前期產量較低,2月下旬開始進入高產穩產期。大拱棚骨架要在秋后提前進行安裝,棚寬7.5米、高2.3~2.5米,覆蓋6行。為了加強防寒,可在棚內再設中棚,中棚的寬度和高度以...[繼續閱讀]
大棚的規格可以根據生產規模和經濟條件來選擇,適當加大大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排除積雪和提高防寒能力。另外,在大棚內再蓋小棚或加設保溫草苫,就更加方便。大棚的高度以2.8~3.2米為宜。設置安裝大棚應在秋季施工,在土壤結凍...[繼續閱讀]
在保護地內基本完成生產任務(采收結束)后,即轉入露地栽培。露地栽培當中的一切措施,既要恢復植株的長勢,又要防止地上部過分繁茂,故在施肥技術上強調對土壤的培肥,而不是促使地上部繁茂生長。其他管理都是為了確保合理的密...[繼續閱讀]
生產實踐中發現,白筍采收區當蘆筍生長到9月上旬、綠筍采收區當蘆筍生長到9月下旬后,再發出的嫩莖大部分不能長成有效植株,一般在50~80厘米時就萎蔫死亡。主要原因是蘆筍植株茂盛,通風透光不良,再加上秋旱而出現新莖萎蔫,這...[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