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果農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貯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蘋果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蘋果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果農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行種貯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蘋果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繼續閱讀]
(一)市場供求分析2007年全國蘋果總產量約2786萬噸,其中國內鮮蘋果消費約1770萬噸,濃縮汁等加工用果量約910萬噸,鮮果出口102萬噸。1.供給分析我國蘋果種植面積1996年達到歷史最高4480萬畝,以后幾經調整,2004年降至2815萬畝,2006年又回升...[繼續閱讀]
世界上有六大洲約100個國家生產蘋果,總面積在550萬公頃左右,總產量在6000萬噸左右,分別占世界水果的11%和12%。近20年來,世界蘋果產量在柑橘、香蕉和葡萄之后,位居第4位;發達國家蘋果產量走低(占世界41.4%),發展中國家產量趨高(占世...[繼續閱讀]
蘋果產業化要實施“四大戰略”,即區域化發展戰略、優質化發展戰略、產業化發展戰略和外向型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四個轉向”,即由以國內市場為主轉向國內、國際市場并重,由鮮食生產為主轉向鮮食、加工并重,由重視種植業轉向...[繼續閱讀]
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蘋果發展總趨勢表現為“安全標準化生產”,歐洲首先開始在蘋果園推行“果園生產綜合管理技術體系(IntegratedFruitProduction,簡稱IFP)”。此后很快得到歐美發達國家普遍響應和大面積推廣實施,目前已形成了30多個...[繼續閱讀]
IFP制度要求在注重果樹養分補充和化學防護的同時,更要注重果園整體綜合生產措施,推廣應用的各項技術措施最好對果園和周圍環境都有積極作用;還要求參與IFP制度管理的果農都要采用此類管理措施,并對果園管理每個環節都要有文...[繼續閱讀]
生產優質、安全、高效蘋果,一靠優質高產的抗性品種,二靠科學的栽培管理。新品種既是帶動整個果樹產業發展的生產基礎,也是影響市場銷售價格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本要素。蘋果要發展,品種必先行。從當前蘋果主產區生產現狀...[繼續閱讀]
(一)優良鮮食品種1.富士優系(1)2001富士 日本選出的紅富士優系,果實圓形或近圓形,高樁,果個大,平均單果重280~380克。果面底色黃綠,有密集鮮紅條紋,著色容易,梗洼、萼洼及樹冠中下部均能著色。果肉黃白色,肉質脆,汁液多??扇苄?..[繼續閱讀]
實生苗容易出現變異,不能保持品種的優良性狀;且實生苗的童期長,開花結實晚。所以,生產上蘋果不用實生苗進行栽植,而使用嫁接苗進行栽培。嫁接苗的良好砧穗組合是優質穩產的必要條件之一。培育嫁接苗首先要選擇優良砧木,蘋...[繼續閱讀]
1.苗圃地選擇在果區,選擇交通便利、需苗中心、土壤肥沃、溫度適宜的區域建立苗圃。苗圃應建在開闊、背風向陽、日照良好、稍有坡度的地段。要求沙質壤土或壤土,地下水位在1~1.5米以下,酸堿度適宜,有灌溉水源,與病蟲害疫區隔...[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