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光柵(FG)的物質基礎是光纖。光纖即光導纖維,它是基于光的全內反射原理制成的一種光傳導器件。自1966年高錕博士(K.C.Kao)提出光纖長距離傳輸光信號的可行性,而后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成功拉制出低損耗光纖至今,針對光纖的研究...[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光纖光柵(FG)的物質基礎是光纖。光纖即光導纖維,它是基于光的全內反射原理制成的一種光傳導器件。自1966年高錕博士(K.C.Kao)提出光纖長距離傳輸光信號的可行性,而后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成功拉制出低損耗光纖至今,針對光纖的研究...[繼續閱讀]
1978—1989年為光纖光柵的初始階段,其時間跨度約為12年。該階段的特點是首先發現了光纖光敏性現象,進而發明了光柵寫制技術,其中有兩個重大標志性事件。1)發現光致折變現象1978年,K.O.Hill等人[2]首次觀察到摻鍺光纖中因光誘導產生...[繼續閱讀]
1990—2004年為光纖光柵的發展階段,其時間跨度約為15年。在紫外側寫技術發明之后,世界各國對光纖光柵及其應用的研究迅速開展起來。該階段的特點是成柵模型、分析理論、寫制方法及復用技術等交替出現,形成了快速發展的競爭態...[繼續閱讀]
從2005年開始,光纖光柵進入成熟階段。該階段至今時間跨度僅有10年,但其發展速度令人振奮。該階段的特點是一些傳統的成柵技術日趨成熟,其非均勻、組合或復合成柵技術及其應用日益廣泛,成柵新方法和新技術亦在陸續提出和開發...[繼續閱讀]
根據引起折射率變化的起因不同,即FG成柵機制與光敏機理的差異,從激光能量密度、曝光時間、熱穩定性、傳輸損耗、材料構成、摻雜濃度等因素考慮,可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光纖光柵。這種分類方式注重FG寫制的原因,主要用于FG的...[繼續閱讀]
根據折射率的變化導致結構的差異,即FG空間周期分布及折射率調制深度分布是否均勻,作者于2000年將其分為均勻光纖光柵和非均勻光纖光柵兩大基本類型,并根據柵格周期長短、折射率調制深度不同這兩個重要因素,給出了具體的定義...[繼續閱讀]
FG是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一種光子器件,發展至今在研究及應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相對成熟且應用較為廣泛的當屬均勻光纖光柵,如FBG,LPFG,TFG等。近些年來,隨著光纖拉制技術的成熟和激光微加工技術的發展,以傳統FG為基礎...[繼續閱讀]
FG作為一種新型光無源器件,它的出現促成了光纖由被動的傳輸介質轉化為主動的光子器件,并極大地拓寬了光纖技術的應用范圍,為光通信、光傳感領域開拓出一種應用極為廣泛的新興光子器件和技術。因此,它很快成為光電子學領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