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一種十分復雜的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綜合現象,其形成原因雖主要由降水不足而引起,但也與眾多的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社會因素有關。正確地認識干旱,科學地應對,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需。從廣義上講,干旱是由于水分的收支或...[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干旱是一種十分復雜的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綜合現象,其形成原因雖主要由降水不足而引起,但也與眾多的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社會因素有關。正確地認識干旱,科學地應對,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需。從廣義上講,干旱是由于水分的收支或...[繼續閱讀]
旱地、旱區是學術界常用的2個名詞概念。兩者有一定的聯系,但又存在本質的區別。(一)旱地旱地(Dryland)一般指干旱區、半干旱區和半濕潤區等氣候干旱區以及濕潤氣候區受季節性干旱影響的農田土地。旱地以旱為特征,水資源短缺...[繼續閱讀]
關于旱區農業的概念,人們往往與旱地農業、旱作農業、雨養農業、旱農等相混淆。其實,這些概念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又各有其特殊的含義,不是同義語,也不能畫等號。旱地農業(Drylandagriculture)就其英文字面意義和一般公認的含義來...[繼續閱讀]
(一)中國北方旱區農業概況中國北方旱區農業是指沿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依靠天然降水和旱地灌溉的農業。北方旱區包括16個省(市、區)的965個縣(市),總土地面積542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56%;耕地...[繼續閱讀]
(一)中國南方旱區農業概況南方旱區農業主要指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受季節性干旱影響的旱作農業。統計表明,我國南方15個省(市、區)(缺臺灣)共有旱地2400萬ha,占總耕地面積(5600萬ha)的43%。與北方旱區相比,我國南方地區氣候...[繼續閱讀]
1985年“北方旱地農業類型分區及其評價”課題組,把我國北方旱區劃分為5個一級區,即干旱區、半干旱偏旱區、半干旱區、半濕潤偏旱區和半濕潤區??紤]到半濕潤區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當時只對前4個一級區進行二級區劃,共劃出57個...[繼續閱讀]
我國南方濕潤氣候區,濕潤指數多為1.00以上,自然狀態的全年水分收支平衡,甚至盈余,理應不旱,然而在開發力度不斷加大的多熟種植地區,水分需求量增加,降水的季節分配難以與各季作物生長發育階段需水相吻合,所導致的季節性干旱...[繼續閱讀]
我國是一個旱區面積較大且水資源比較短缺的國家,無論是旱地還是旱作農田在耕地資源構成中均占有較高比重(表1—7)。在我國現有的12177.59萬ha耕地資源中,水田面積為3166.79萬ha,占耕地總面積的26.01%;而旱地面積為9010.8萬ha,占耕地總...[繼續閱讀]
畜牧業是我國廣大旱作農區的重要優勢產業,其原因在于旱作農區草地資源豐富,飼料生產面積較大,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隨著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旱區畜牧業發展速度顯著...[繼續閱讀]
旱作農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林果業商品生產基地。我國林業資源的70%集中在旱區各地,如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區、秦巴山區、青藏高原、南嶺等地均屬森林資源集中分布區。廣闊的森林資源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利用價值,而且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