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稱拉祜族自稱“拉祜”,漢族歷史文獻按古音寫作“盧鹿”“魯屋”“喇烏”等。自秦漢以來,拉祜族歷經無數艱難而又漫長的遷徙,形成不同的支系,卻始終保留著一個共同的稱謂“拉祜”,只有在有必要區分支系的情況下,各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族稱拉祜族自稱“拉祜”,漢族歷史文獻按古音寫作“盧鹿”“魯屋”“喇烏”等。自秦漢以來,拉祜族歷經無數艱難而又漫長的遷徙,形成不同的支系,卻始終保留著一個共同的稱謂“拉祜”,只有在有必要區分支系的情況下,各支...[繼續閱讀]
拉祜族是一個地處中國、緬甸、越南、老撾、泰國五國交界山區,跨國而居的亞熱帶山地叢林民族。分布于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緬甸東北部,越南、老撾、泰國的結合部地區,東經98°50′~105°,北緯17°24′的狹長地帶。中國境內的拉祜族...[繼續閱讀]
拉祜族歷史上無民族文字,故無民族歷史沿革的相關記載,因此,只能根據漢文獻和本民族民間口承文學歷史進行描述。大多數學者和《拉祜族史》均認為,拉祜族屬古代羌人族系,是青藏高原南遷民族。大約在商湯時代拉祜族先民便活躍...[繼續閱讀]
中國境內的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山區,地處亞熱帶叢林山地,物產豐饒、資源富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常年蔥綠,四季常青。年平均氣溫約19℃,最熱月平均氣溫約23℃,最低月平均氣溫約12℃。一年分干濕兩季,濕季即雨季,雨...[繼續閱讀]
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彝語、傈僳語、納西語、哈尼語并列。拉祜語的基本詞匯與彝語多屬同源,語音結構與語法特點也頗相似。拉祜語與傈僳語、彝語、哈尼語、納西語的語言比較證明,拉祜語和傈僳語、彝語的關系...[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壓迫、民族分裂,決定在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主,參與國家大事?!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繼續閱讀]
拉祜族民間的經濟活動即社會生產的習俗對拉祜族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拉祜族社會經濟在其傳統生產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慣制,是拉祜族民俗文化的基礎。人類在謀求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曾從事各種形式的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繼續閱讀]
一、主副食拉祜族與大多數南方少數民族一樣,以稻米為主食。稻米的種類繁多,一般分水稻與旱(陸)稻兩大種類,水稻米又分飯米、糯米和餌筷米,糯米又分白糯米、紫糯米、香糯米和紅糯米。日常食用的是飯米和餌筷米,糯米因太膩...[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