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銘文多為記功頌德之言,傳子孫萬代之事,其性質是鄭重莊嚴的,在書風上的體現,則是使西周中期以后的銘文,用筆日趨均勻,結體日趨端正,章法日趨整齊。這是功用目的作用于書法,而造成了書體在形態、風格上的演變。這種變化...[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青銅器銘文多為記功頌德之言,傳子孫萬代之事,其性質是鄭重莊嚴的,在書風上的體現,則是使西周中期以后的銘文,用筆日趨均勻,結體日趨端正,章法日趨整齊。這是功用目的作用于書法,而造成了書體在形態、風格上的演變。這種變化...[繼續閱讀]
古代書法墨跡,最早的為殷商玉片朱書和陶片、甲骨上的墨書,只寥寥數字。西周尚未見墨跡,再往后就要說到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了。在《侯馬盟書》之后,還有《溫縣盟書》、《仰天湖楚簡》、《信陽楚簡》、《望山楚簡》、《...[繼續閱讀]
刻鑄銘文系統的篆書,由商代經西周早期和中期的變化發展,因其記功頌德、傳之萬世的莊重用途的需要,由雄渾嚴峻的風格逐步向端莊規整的方向演變,在書法形式上的體現,則是逐步脫離模仿手寫體的格式,點畫用筆日趨均勻,字之大小...[繼續閱讀]
這是一些最能體現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地域書風的作品,書、刻均無約束,隨意而為,故多天然趣味。尤其是楚國的小件銅器銘文,出土越來越多,十分精美?!奥室獬鎏煺妗钡囊馊んw現得最為充分。如《楚王酓鼎》(圖11戰國時楚...[繼續閱讀]
自春秋后期開始,青銅器不僅如前所述,由禮器日益向日用品的方向轉變,而且其紋飾也日益活潑多樣,并在書法上也產生了與此相應的變化,即出現了裝飾化的書體。這時人們的藝術審美眼光已不是停留在文字書法本身的法度講究上了...[繼續閱讀]
在前文評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篆書手寫體墨跡時曾論及其隸變的種種跡象,但這只是局部的顯示,而全面隸變的典范作品當數《青川木牘》(圖14戰國時秦武王二年木牘。墨書。3行,119字。背面字4行,漫漶不清,約30余字)了。圖14這是一種新...[繼續閱讀]
隸書萌生于草篆之中,這從戰國的《仰天湖楚簡》、《望山楚簡》、《信陽楚簡》中已有跡象可證。這些都是楚國手寫體篆書。秦國手寫體大篆作品至今尚未見實物,可以推想在其草率的大篆作品中必定也是如此,甚至隸變跡象更甚于...[繼續閱讀]
在刻鑄銘文系統中,莊重規整一路的篆書風格經《石鼓文》演進到秦代,以刻石小篆的體貌為終極。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盡并兼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并為了鞏固其統治,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同時與之相...[繼續閱讀]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并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包括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作為統一度量衡的具體措施,即在標準的度量衡器上,加刻一道詔書,頒行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