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一般認為有兩條,即西域的傳入和南方海路的傳入,現在有些人認為,南方還有陸路的傳入路線,這樣就有三條傳入通道。對于這三條路線在中國佛教早期傳播中各自的貢獻,下文做一簡單的辨析。從古以來,大都...[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一般認為有兩條,即西域的傳入和南方海路的傳入,現在有些人認為,南方還有陸路的傳入路線,這樣就有三條傳入通道。對于這三條路線在中國佛教早期傳播中各自的貢獻,下文做一簡單的辨析。從古以來,大都...[繼續閱讀]
東漢桓帝劉志也許是中國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漢桓帝劉志(132—167)是漢章帝的曾孫,是東漢第十位皇帝(147—167年在位)。146年,外戚梁冀毒死九歲的漢質帝,立十五歲的劉志即位。劉志從小就對梁氏不滿,他即位后,就想方設法誅滅梁...[繼續閱讀]
關于中土最早的僧尼,不同的文獻記載不一?,F存隋唐時期的文獻引用《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內傳》的說法,聲稱在漢明帝時期就已經有漢族人士出家為僧?!稄V弘明集》卷一引錄說:“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繼續閱讀]
在漢末佛教史中,笮融奉佛建寺造像是很重要的歷史事件。笮融(?—195),東漢末年丹陽(今屬安徽宣城)人,字偉明,以好施名聞鄉里?!度龂尽侵尽Ⅳ韨鳌酚涊d,黃巾起義爆發后,笮融聚眾投奔徐州刺史陶謙。陶謙重其名,派遣他監督廣...[繼續閱讀]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內地始,佛教在內地逐漸擴展地域,至東漢末年,形成了以長安、洛陽、彭城、廣陵四大中心,旁及潁川、南陽、臨淮、豫章、會稽直到廣州、交州等地區,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格局。東漢時期北方佛教的中心是長安和洛...[繼續閱讀]
從傳世資料來敘述的東漢佛教看起來很貧乏,但從考古資料來管窺東漢佛教,就會發現佛教在漢代社會的存在、流傳的廣度和深度可能遠遠超過學術界的估計。東漢末年,下邳相笮融施造可容納三千人的佛寺,于中“以銅為人,黃金涂身...[繼續閱讀]
關于曹魏政權對待佛教的態度,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曹魏朝庭將佛教當作“淫祀”之一種,持禁止的立場。另一種觀點強調,曹氏家族,包括曹操在內,對佛教有一定了解,并且持寬容態度。我們認為,以為曹魏政權禁止“淫祀...[繼續閱讀]
曹魏政權在政治上統治了北方的廣大地區,而這一區域是漢末佛教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在與西域的交通往來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古代史籍中,曹魏佛教的相關文獻記載要遠遠多于孫吳和蜀漢。漢武帝時期貫通的內地與西...[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