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因為境內的印度河而得名的。我國古代史籍中稱之為“賢豆”、“身毒”、“天竺”、“婆羅門國”等,在唐代開始定名為“印度”,但印度人自稱為“婆羅多”或者“閻浮提”。上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證實,早在公元前...[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印度是因為境內的印度河而得名的。我國古代史籍中稱之為“賢豆”、“身毒”、“天竺”、“婆羅門國”等,在唐代開始定名為“印度”,但印度人自稱為“婆羅多”或者“閻浮提”。上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證實,早在公元前...[繼續閱讀]
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族姓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有關研究資料表明,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之尼泊爾境內)凈飯王之子,約生于在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1],其生卒年代大...[繼續閱讀]
一般將佛陀開始弘法至其涅槃之后約百年間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此一時期,佛教主要傳播于印度恒河中游一帶。在當時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各宗教之間,佛教具有獨特的教義及組織。教團由在家信徒與出家教團所構成。在家信徒遵...[繼續閱讀]
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之中,佛教僧團先后舉行了四次結集以確定佛教的圣典。佛陀在世時,直接由佛陀為弟子們釋疑、指導、依止等。佛陀入滅后,則有必要將佛陀所說之法共同誦出,一方面為防止佛陀遺教散佚,一方面則確定教權...[繼續閱讀]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智慧解脫,因此,十八部或二十部之間的分歧,有戒律制度方面的,更主要的則是思想方面的分歧。生于約3世紀的訶犁跋摩在其所著的《成實論》中將部派佛教的分歧概括為“十論”[1]:“所謂二世有、...[繼續閱讀]
“乘”即運載之義?!靶〕恕奔葱〉倪\載工具,譬如小船、小車只能運載一人到彼岸,大乘則如同一只大船、一輛大車,可以運載所有的眾生到達彼岸。新興的佛教派別為了標榜自己與各部派的區別與殊勝,稱自己為“大乘”,而將“小乘...[繼續閱讀]
初期大乘佛教大約產生于1世紀左右。以龍樹、提婆等人對于“般若類”經典的解釋為核心,逐漸形成了大乘佛教的第一個派別——中觀學派。中觀學派,中國傳統稱為“空宗”,因宣揚龍樹的“中道”而得名。中觀學派的思想歷程,大致...[繼續閱讀]
瑜伽行派,中國傳統稱為“有宗”。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等為主要經典。瑜伽行派的論師以修持瑜伽行為主,所以稱為“瑜伽師”?!?..[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