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食同源”或“藥食同源”出現的時間,并無準確的說法,而要考證這個問題,當從《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說起。我國第一部醫藥學史的系統著作是陳邦賢的《中國醫學史》(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本),在其...[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關于“醫食同源”或“藥食同源”出現的時間,并無準確的說法,而要考證這個問題,當從《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說起。我國第一部醫藥學史的系統著作是陳邦賢的《中國醫學史》(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本),在其...[繼續閱讀]
人的自然壽命,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叫作“天年”,一個人如何才能終其天年,《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繼續閱讀]
道教的精氣神學說,在原始道家經典《老子》和《莊子》中都可以找到根據,其中元精與交感之精、元氣與呼吸之氣、元神與思慮之神有很大的區別;而早期的中醫典籍就已經吸收了這些說法,形成了更系統的精氣神學說,并且在處理不同...[繼續閱讀]
近代營養科學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平衡膳食原理,把人體看成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體系,每天攝入的營養物質和能量與消耗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有一個大致相等的平衡關系。這里的營養物質不是食物的品種,而是它們所含有的營養素。這種反...[繼續閱讀]
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以前,但是近代醫學傳入中國時間并不長,特別是中國人學西醫的歷史只是鴉片戰爭前后的事情。據陳邦賢考證,最早始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廣州基督教醫院外國醫生訓練中國生徒做助...[繼續閱讀]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現代營養科學研究工作是很薄弱的。大概在1913年以后,以北京協和醫學校為首的基督教教會學校中一批外國來華醫生曾進行過零星的營養調查和食物成分分析,這可以視為中國近代營養科學研究的萌芽時期。到...[繼續閱讀]
我國先民最早發現并利用的發酵作用是天然的酒精發酵。張亮采在《中國風俗史》第一篇中說:“且太古國家,無君之名稱,只有酋長。酋本繹酒,引申之則以酒官為大酋。酒尊之尊上從酋,《爾雅》釋文引《說文》,訓酒官法度。而引申...[繼續閱讀]
醋的發明幾乎與酒同時,也可以說,造酒失敗就成了醋,但醋作為酸味調料的歷史不會太早,趙榮光先生對此有專文考證(《飲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大概到春秋時期,醋才成為百姓居家的必備之品。其實,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地區,百分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