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四明文化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然而建炎之亂,讓四明地區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袁燮說:“建炎猾夏之禍,四明最酷,玉石俱焚?!雹贅氰€說:“建炎三年,吾鄉被兵禍最酷,遠如昌國顓顓,獨居一海中,亦遭焚毀?!雹谟衷?..[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北宋時期,四明文化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然而建炎之亂,讓四明地區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袁燮說:“建炎猾夏之禍,四明最酷,玉石俱焚?!雹贅氰€說:“建炎三年,吾鄉被兵禍最酷,遠如昌國顓顓,獨居一海中,亦遭焚毀?!雹谟衷?..[繼續閱讀]
乾道年間張津守明、寶慶年間吳潛主郡,他們大力倡導興善惠民,造福后祀,迎來了四明水利事業的蓬勃發展。有學者據地方志統計,四明水利事業的大發展主要集中在寶祐二年(1254)至開慶元年(1259)間,這一時段約建64項工程(不包括當時的...[繼續閱讀]
宋室南渡,大批人口涌入四明,迅速激化了人地矛盾。如定??h政和六年(1116)為戶16226,墾田3300頃,平均每戶21畝;高宗年間,戶數增長到24000,而墾田僅增220頃,每戶平均14.6畝,比原來減少6畝。①其中清泉之東西二鄉(今分屬鎮海區和江北區...[繼續閱讀]
水稻自古以來就是四明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提高糧食產量,必須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宋代江南地區的水稻分為粳、秈、糯三大品系,其中糯稻最主要的用途是做釀酒原料,因此作為江南人民日常主食的基本上是粳、秈兩類,而南宋時...[繼續閱讀]
《寶慶四明志》卷4《敘產》中曾不無自豪地寫道:四明之地,“粟豆麻麥,種無不宜”。四明農民除發展糧食生產外,還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蔬菜、蠶桑、苧麻、茶葉、水果、席草、藥材等的種植,以適應市鎮經濟、城市經濟的旺盛需...[繼續閱讀]
南宋時東錢湖發展成為淡水漁業區,至少有漁戶500人,他們除了打魚之外,還負責拔葑等任務。史浩《東湖游山》記東錢湖上,“鳴榔擲釣漁艇短,數百成群來往款。綠蓑青笠苦忘歸,細風斜雨渾不管”??梢姈|錢湖漁區形成了集體捕撈的...[繼續閱讀]
四明地區最具特色漁業經濟還數海洋漁業的興盛。四明地區的海洋漁撈可以淵源于河姆渡文化時期,但四明地區的地理環境也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海洋漁撈的進一步發展。這是因為四明的江河源近流短,直通東海,唐代以前鹵潮可以溯...[繼續閱讀]
越窯青瓷是四明傳統手工業的卓越代表,在經過了自唐代晚期至北宋初期長達兩個世紀的輝煌之后,至北宋晚期,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的越窯僅有27處,雖說傳統產品的燒造一直沒有中斷過,但大都是一些民窯粗貨。重...[繼續閱讀]
四明自唐至宋皆貢綾?!佰粗虾?舊有紡絲、織紗諸巷,殆即貢綾時所呼。蓋杼軸群聚之地,而后遂沿其名耳?!雹贀宕鷮W者全祖望《句余土音》卷下《再疊雙湖竹枝詞》自注,月湖的緩帶橋就是當時的練帛之處。綾無疑是宋時四明...[繼續閱讀]
浙江是南宋最重要的產紙區,南渡以后,由于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以及明州士人的大量增加,社會上對紙張的需求猛增,促使四明的造紙業迅速發展。其中越州的藤紙最受一般人的歡迎,當嘉泰以后嵊縣剡溪沿岸的剡藤紙日趨衰落之時...[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