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回族是一個在本土形成的具有多元族群和文化成分的民族。關于回族的來源,白壽彝先生在《中國回回民族史》中寫道:“首先,我們應該注意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回回民族的關系,遠在7世紀中葉以至13世紀末葉,有不少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中國歷史上,回族是一個在本土形成的具有多元族群和文化成分的民族。關于回族的來源,白壽彝先生在《中國回回民族史》中寫道:“首先,我們應該注意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回回民族的關系,遠在7世紀中葉以至13世紀末葉,有不少的...[繼續閱讀]
在2009年12月的海原縣田野調查中,筆者還見到了另外一幅早期的回族民間刺繡藏品(見圖29)。在寧夏教育科學研究所解光穆、海原縣志辦李進興、縣委辦董致耀的陪同下,筆者來到海原縣城的一個回族家庭調研。這家男主人叫馬林福,當...[繼續閱讀]
我們在海原縣回族山村調研“布拉格”繡品之時,恰遇馬義文家的一位親戚來訪。聽說我們是專門考察回族民間刺繡的,于是,熱心地將我們帶至村中不遠處的他家中,展示了他家女人們繡制的被單、繡花鞋墊、荷包和繡花方枕頭等等。...[繼續閱讀]
筆者2007年在寧夏隆德縣楊河鄉回族聚居區田野調查時,曾在一戶回族農民家中,見到了早期的新娘婚禮套裝的刺繡作品(見圖33)。據說是傳承了清朝時期陜西一帶回族的服裝刺繡樣式?,F在仍能夠繡制這種頗具古風的回族新娘服飾的回...[繼續閱讀]
回族是一個極其重視婚姻的民族,其婚俗頗有特色。而回族婚俗是一個系統習俗,婚禮服飾則集中反映了回族的服裝習俗。在回族婚俗中,為新娘準備各種裝束則是其環節之一,其中,繡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娘家母親有的在一年前或半年前...[繼續閱讀]
“滿腰轉”(見圖45)是回族傳統服裝的一種,指青年男子貼身穿的背心,一般在左側或右側處開口,縫制有紐襻,功能相當于肚兜兒,既保暖,又能貼身攜帶錢物。為了適應西部高原的寒冷天氣,一般縫制有夾層,用來防寒。前襟縫制有數個大...[繼續閱讀]
如回族諺語所言“自古回回少不了湯瓶、吊罐、小白帽”。其中的“湯瓶”和“吊罐”是回族家庭中用于凈手、沐浴的傳統衛生洗滌用具,而白帽則是回族男性區別于他民族的標志性服飾,也是穆斯林的象征之一。關于回族男子的服飾...[繼續閱讀]
寧夏屬于高寒地區,南部山區海拔約2000米左右,冬季氣候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20℃。而且,冬季較長,從秋季的10月底開始,直到翌年的3月底,低溫都在零度以下。因此,防御寒冷的耳套就顯得十分必要。寧夏各地農村的回漢族男性都喜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