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多數中國僧人都有凈土信仰,所以漢地佛教所到之處,都有凈土信仰的痕跡。盡管目前有關云南凈土信仰的材料不多,但仍能幫助我們對當時的情況有一些了解。如述律杰《重修大勝寺碑銘并序》說:“古滇中慶之盛觀也,山秀海明...[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由于大多數中國僧人都有凈土信仰,所以漢地佛教所到之處,都有凈土信仰的痕跡。盡管目前有關云南凈土信仰的材料不多,但仍能幫助我們對當時的情況有一些了解。如述律杰《重修大勝寺碑銘并序》說:“古滇中慶之盛觀也,山秀海明...[繼續閱讀]
在古代史志中,有印度僧人來云南的記載。但到元代時,所記只有指空。關于指空的記載,清(康熙)《武定府志卷·仙釋》載:“指空,西竺僧,游方至武定,憩正續寺,常絕粒危坐,脅不粘席。開辟正覺,誘掖緇徒,俗慕其化,受信具者比比有焉。...[繼續閱讀]
指空初到中原地區的時間,記載不詳,據《浮圖銘》所述,參以其他文獻,可找出一些線索?!陡D銘》有云:“吾之行化于中國也,遇北印度摩訶班特達于西蕃,偕至燕京,居未久,西游安西王府,與王傅可提相見?!敝缚諒奈鬓?狹意指今青海...[繼續閱讀]
楊興賢《碑記》述獅山正續寺為蜀僧朝宗于“至大辛亥”即元武宗四年(1311年)創建,始建文殊閣、維摩閣,因山形狀如獅頭,故書匾“獅子寺”。云南地方史料未載朝宗生平事跡,歸西蜀時間亦不詳。指空到達獅山是在朝宗離去后,指空在...[繼續閱讀]
明清時期云南佛教的民俗化,與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佛教政策有密切關系。明朝建國后,朱元璋明確認識到,佛教、道教與儒家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佛教對于帝王的意義與道家一樣,在于教化愚頑,陰翊王度,暗助王綱,并有相當的...[繼續閱讀]
佛教的發展與否,往往與統治階層對佛教的態度有關。明清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的支持,云南的漢傳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較之南詔、大理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統治者對佛教基本上是持保護和扶持的態度。對此湯用彤先生有過概...[繼續閱讀]
云南雞足山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且明代時佛教又達到極盛,乃因為它被認為是迦葉道場,是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迦葉守金襕袈裟入定以待彌勒的地方。在《阿育王經》《付法因緣傳》《法顯傳》《大唐西域記》《五燈會元》《傳法...[繼續閱讀]
有人稱云南雞足山“三國蜀漢時期即有佛庵,唐時此山佛寺多達百余所”③,但遍閱古代關于雞足山的各種文獻記載,不見有這種說法的任何依據。應該看到,明代以前,九曲山沒有被說成是雞足山,山中雖有宋代苦行僧慈濟苦修,元代禪僧...[繼續閱讀]
宋代以后,中國佛教諸宗“有的早已失去傳承,有的已經衰微,也有的寓于其他宗派,惟有禪宗興盛”①。明代“全依宋制”的整頓,在使中國佛教大步邁向世俗化的同時,也使禪宗成為明清時期影響最大的中國佛教宗派??偟膩碚f,明清時...[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