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占地面積6萬余m2,共包括宮殿齋閣建筑100余幢,400余間。它始建于公元1625年,最終形成于公元1783年前后,經過長達150余年的建造、維修、改建和陸續增建,形成了今天所見的規模。它系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沈陽故宮占地面積6萬余m2,共包括宮殿齋閣建筑100余幢,400余間。它始建于公元1625年,最終形成于公元1783年前后,經過長達150余年的建造、維修、改建和陸續增建,形成了今天所見的規模。它系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繼續閱讀]
清昭陵(俗稱“北陵”)位于盛京古城——沈陽的西北,滿語中叫“額爾登額蒙安”,意為“光耀之陵”。這里埋葬的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陵區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繼續閱讀]
清福陵位于沈陽市東北11km的丘陵地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寢,因其位于沈陽城東,而俗稱沈陽“東陵”。努爾哈赤在世之時始終投身于開國大業中,沒有精力像許多帝王那樣在生前就為自己選定“萬年...[繼續閱讀]
張氏帥府即奉系軍閥張作霖和張學良將軍父子的官邸和私宅。張作霖于1927年6月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末代國家元首。因此,他的官邸遂被稱為“大帥府”。帥府的營建,經歷了三個時期。...[繼續閱讀]
東北大學于1923年成立,校址最早在沈陽的大南關,1925年在奉天城北部即昭陵風景區東南部籌地1580畝建北校,1926年北校建成。北校初期建成一座二層辦公樓,一座四層理工學院教學樓。由于大學分為南北兩校,辦學不便,又在北校...[繼續閱讀]
石臺子山城址修筑于公元613年至公元645年之間,是沈陽的一座高句麗時期城址,位于棋盤山水庫北岸。石臺子山城為閉合式護衛性山城,是高句麗時期山城建筑中比較規整、完美,也比較有特色且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山城。石臺子...[繼續閱讀]
錫伯族家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始建,初建時只有瓦房5間。乾隆十七年(1752年),協領巴岱等錫伯眾力,擴建三大殿,兩配殿各3間,正門3間,并恭請三世諸佛,形成真正寺院的規模。后又經乾隆四十一年、嘉慶八年、光緒二...[繼續閱讀]
太清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西順城街16號,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太清宮是重要的道家圣地,它的建筑亦反映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道家色彩,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宮院歸道教協會管理使用,現已成為道教活動和人們休憩、...[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