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板凳調”。原為《千秋燈》一劇中馬建章、田孟其二人腳蹬板凳所唱的一板戲,以后傳播開來,遂喻此種唱法之代稱。...[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指不取報酬的演出。舊時梨園界集中各班社主要演員,聯合舉行盛大演出,收入除必要開支外全部交“戲業工會”,以救助貧苦同行,并舉辦各種福利事項。此類演出稱“義務戲”。開封于四五十年代曾多次演出義務戲,借以賑災、修莊王...[繼續閱讀]
某出戲的全部角色均由別的行當演員反串,如唱生的唱老旦、唱旦的唱老生或大花臉,等等,造成一種不倫不類的滑稽效果,謂之唱反串戲。反串戲常在過年時公開演出,不售票,含有自娛和喜慶的意思。...[繼續閱讀]
舊時戲班的經濟分配,管主、掌班按固定比例分帳,即所謂“九一抽,二八扣,外加一股帳”,等。管主抽出十分之一的戲箱錢,掌班分得十分之二;負責聯系臺口的加一股帳分紅。其他人員按其藝術水平高低,評定底分(股),主要演員可定八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