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地圖上看去,在河西走廊中段國道312線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地名——臨澤,望上去只有一丁點大的地方,周圍還被大漠、戈壁包圍著??删褪窃谶@片土地上,勤勞智慧的臨澤人民依靠大自然稟賦的光熱資源和良好的灌溉條件,在現代...[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從中國地圖上看去,在河西走廊中段國道312線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地名——臨澤,望上去只有一丁點大的地方,周圍還被大漠、戈壁包圍著??删褪窃谶@片土地上,勤勞智慧的臨澤人民依靠大自然稟賦的光熱資源和良好的灌溉條件,在現代...[繼續閱讀]
修梯田,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以提高農作物單產,在人多地少的中國,已經不算新鮮。然而像甘肅省莊浪縣這樣,幾任縣委、縣政府領導接力,苦干30多年,修出一個梯田化縣,再造一片秀美的...[繼續閱讀]
甘肅土地廣闊,具有多種氣候條件和土壤結構,為各類農作物的種子生產提供了天然的生產條件和隔離條件。特別是河西走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條件好,晝夜溫差大,干燥少雨,病蟲危害輕,有得天獨厚的天然隔離條件,生產...[繼續閱讀]
馬鈴薯凡是甘肅中部一帶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初生活困難時期的人們,都不會忘記當年被稱為“救命豆”的馬鈴薯。馬鈴薯在甘肅的發展馬鈴薯何時傳入甘肅,很少有歷史資料記載。據蔡培祖的考證,天水引種馬鈴薯的時間在清乾隆二十...[繼續閱讀]
甘肅省啤酒大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先后引進推廣黑引瑞、莫特44、麥特B—23、法瓦維特等品種。90年代開展啤酒大麥雜交育種研究,先后選育出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2號、甘啤3號。21世紀初,以優質、高產為...[繼續閱讀]
臨夏回族自治州土壤肥沃,氣候涼爽濕潤,發展蠶豆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條件。臨夏蠶豆產量高、品質好,與青海、河北壩上和浙江慈溪所產成為全國四大名優產品,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甘肅主要的蠶豆出口基地。臨夏大蠶...[繼續閱讀]
正寧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折遇蘭纂修的《正寧縣志》中就有記載。1980年,縣委、縣政府重視發展蠶桑生產,提出了“萬畝桑園、萬擔繭,繅絲織綢一條龍”的奮斗目標,并設立縣蠶桑工作站,開始正式...[繼續閱讀]
文縣的紋黨栽培歷史悠久,清《文縣志》記載:“文處萬山,藥材夠上品的也有黨參?!奔y黨野生農種始于清同治年間,有6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特有的知名度很高的地道中藥材。文縣共有20個鄉(鎮),17個鄉(鎮)都可以種植紋黨,其中,以中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