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植被稀疏,生態惡化,甘肅省成為泥石流和滑坡災害發生的嚴重區域之一。泥石流分布范圍1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4.29%,涉及53個縣,經常埋沒農田,破壞交通,危害工礦城鎮,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如1984年武都縣泥石流,全縣被水...[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由于植被稀疏,生態惡化,甘肅省成為泥石流和滑坡災害發生的嚴重區域之一。泥石流分布范圍1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4.29%,涉及53個縣,經常埋沒農田,破壞交通,危害工礦城鎮,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如1984年武都縣泥石流,全縣被水...[繼續閱讀]
生態的破壞,使人類遭到了大自然嚴酷的報復,日益加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我們生存的家園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千百年來,我們先輩中的仁人志士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和諧發展的重要關系,開始有意識地保護和恢復生態植...[繼續閱讀]
1915年,國民政府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1928年,又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國民蘭州政府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要組織全市機關、部隊、學校的公教人員、學生及市民上山進行義務植樹勞動。1918年農歷三月,由甘肅大林區...[繼續閱讀]
1926年,甘肅省建設廳廳長楊慕時倡導在蘭州南郊開展人工造林,其范圍東起紅泥溝,東北至方家莊,西經塔字坪、二郎崗、狼洞子,沿龍尾山麓至今西北大廈,約1.5平方公里。同年3月12日,為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省城各界...[繼續閱讀]
1941年,農學家張心一先生來甘肅任建設廳廳長。他在甘肅任職期間,對蘭州的植樹造林工作十分重視,經常到南北兩山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和掌握實際情況。為了加強造林的技術力量,張心一專門邀請其校友、時任中央研究院林業實驗研...[繼續閱讀]
中正亭位于徐家山中部柏樹臺,為六角仿古涼亭。亭前是1943年9月所立的中正碑,碑高2米,寬0.8米,碑文正面“中正山”及碑背面文字均由當時的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撰寫。當時為了樹立形象工程,把徐家山一帶以蔣介石的字命名為“中...[繼續閱讀]
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成立后,擬訂了《甘肅省會造林五年計劃綱要》《甘肅省會各公私機關山麓造林辦法》等。從1943年起,除每年春季、秋季動員機關、學校、廠礦、社會團體及市民開展季節性的荒山植樹活動外,還與當地駐軍聯系...[繼續閱讀]
民國以前,森林管護主要由地方負責,私人山林則由林主管理。1927年,國民軍甘肅總司令部、甘肅省長公署下令植樹,并令“種后必多方切實保護,如希圖塞責者,定即嚴罰”。1936年,甘肅省制定《甘肅省森林保護辦法》,規定保護全省國有...[繼續閱讀]
20世紀50年代初,由于林業機構不健全、技術力量不足,無力普遍開展造林。1953年夏,甘肅省人民政府農林廳林野調查隊對蘭州市區南北兩山的宜林地進行調查。通過調查,選擇較為陰濕的山坡開挖水平溝,在水平溝里采用紅柳條,用簇栽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