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支學科。與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交叉,其特點是重視兒童在互動、人際關系背景中的社會性發展。其研究課題包括兒童的社會交往、攻擊和親社會行為,同輩群體對個體的影響,兒童的社會認...[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以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支學科。與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交叉,其特點是重視兒童在互動、人際關系背景中的社會性發展。其研究課題包括兒童的社會交往、攻擊和親社會行為,同輩群體對個體的影響,兒童的社會認...[繼續閱讀]
研究教育過程中個體間以及個體與群體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學科。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末。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1)探討影響個體學習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如個體的自我意識、成就動機、個體對學校的態...[繼續閱讀]
研究宣傳活動中人們的心理規律及其應用的學科。內容包括宣傳者與受傳者的心理特點、宣傳情境、宣傳組織、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對宣傳效果的影響、宣傳活動的心理模式及其分析等問題。為科學地進行宣傳活動、提高宣傳實效...[繼續閱讀]
以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群體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探討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以及群體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于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德國心理學家M.拉扎勒斯和語言學家施坦泰爾(...[繼續閱讀]
研究人際關系及其形成變化的一般規律和機制的學科。人際關系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研究內容有人際知覺、人際交往、人際選擇、人際吸引、人際沖突、人際訓練、人際測量、社會態度等。...[繼續閱讀]
亦稱“人種心理學”。研究人類心理的民族特點、民族性、民族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1859年,德國心理學家M.拉扎勒斯和語言學家施坦泰爾(HeymannSteinthal,1823—1899)創辦《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志》。1900—1920年馮特出版《民...[繼續閱讀]
研究不同文化群體成員心理特點,探討人類在特定文化下所形成的特定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的學科。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有兩個研究目標:各文化共有的東西和每一文化特有的東西。前者旨在找出各種文化共有的行為原則,后者...[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