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來參加宴會的客人通常要帶一瓶白酒、磚茶、哈達、糕點和大塊兒冰糖作為禮物。如果宴請者家中有老人,還要加一份綢緞或衣料。忌諱空手赴宴。...[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應邀而來的客人離主人家的拴馬樁有段距離的時候就要下馬或駱駝,然后牽著坐騎步行到拴馬樁,以示尊重。宴請者全家要著盛裝,趕到拴馬樁附近迎接客人,相互獻哈達拜年后,主人接過客人手中的韁繩拴到樁上。迎客到蒙古包門前時...[繼續閱讀]
羊烏查宴是蒙古族最高級的待客之禮。羊烏查宴包括全羊烏查、一般烏查和專為女貴客準備的額布楚饈斯(羊胸叉)等幾種。春節年宴,一般只擺小烏查。小烏查要根據客人的人數決定擺出的件數。這種小烏查里羊前架子和脊骨部是不...[繼續閱讀]
阿拉善蒙古族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飲食觀念和習俗,其文化內涵豐富,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傳統節慶活動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阿拉善蒙古族推崇適度進食的健康習慣和美德。尤其出門做客或者在家招待客人時,在客人面前十分注意自己...[繼續閱讀]
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族稱正月初四為“牲畜過年之日”。給牲畜過年是正月初四在放牧牲畜的草場中架起鍋灶煮肉,為放牧人祝頌,讓牲畜聞到煙火味過年的一種習俗。這一天,全家男女老少早晨起來,馱上鍋、碗、瓢、勺、盤子和食品...[繼續閱讀]
查瑪系藏語,意為舞蹈,源于古代印度民間舞蹈。藏傳佛教活動中的查瑪主要表達祛災除禍、保佑萬物生靈平安、祈禱世間康樂吉祥的美好愿望。查瑪舞場景阿拉善查瑪藝術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相傳,1697年廣宗寺溫都爾葛根赴西藏深造...[繼續閱讀]
又叫展佛,在阿拉善各寺廟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或四月中旬展出,但最具規模、最為隆重的是正月十五的曬佛活動。曬佛臺完全由石塊砌成,整個展佛臺雄踞于半山腰上,高達30米左右,巨大的臺面矗立在賀蘭山山腰,顯得雄偉、...[繼續閱讀]
前來參加正月十五法會的人們參加完白天的活動,都期待觀賞當晚舉行的酥油花展示。酥油花是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最早產生于西藏。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內供奉。這尊佛像原來...[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