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本書所研究的郵政儲蓄可以從邏輯遞進的層次上進行解釋。首先,郵政儲蓄可以理解為一種業務。本書把郵政儲蓄與匯兌及其他業務都歸納到郵政儲蓄業務中。其次,郵政儲蓄也表示一個機構。雖然辦理儲蓄等業務的機構很多,但...[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對于本書所研究的郵政儲蓄可以從邏輯遞進的層次上進行解釋。首先,郵政儲蓄可以理解為一種業務。本書把郵政儲蓄與匯兌及其他業務都歸納到郵政儲蓄業務中。其次,郵政儲蓄也表示一個機構。雖然辦理儲蓄等業務的機構很多,但...[繼續閱讀]
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中,學術界對近代郵政儲蓄的研究比較薄弱,有關論著雖多有涉及,但欠系統研究。由于郵政儲蓄是郵政業與金融業融合運作的產物,郵政資源和金融資源對郵政金融發展具有階段性影響,因此在對近代郵政儲蓄為...[繼續閱讀]
(一)研究方法、路徑本書主要運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收藏的關于郵政儲金匯業局的原始檔案資料及上海市檔案館收藏的郵政儲金匯業局上海分局檔案資料,因此本書首先是以史料學的方法作為研究基礎。這里對檔案資料予以簡單介...[繼續閱讀]
對中國近代郵政儲蓄的研究須以中國近代儲蓄為始。本書將從金融史的角度解讀郵政儲蓄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與演變。郵政儲蓄作為眾多儲蓄方式中的一種,首先應從集聚社會余資的角度,結合當時習俗,解析其發展的大背景;其次,亦要從...[繼續閱讀]
正如前文所述,本書所研究的郵政儲蓄可以看成是儲蓄的一種,但郵政儲蓄的緣起卻與其他儲蓄不同。郵政儲蓄源于近代新式郵政的興起,而中國近代郵政是隨著西方國家的入侵傳入中國的。在海關試辦郵政之前,已有外國在中國口岸擅...[繼續閱讀]
在郵政儲蓄創辦的同時期,也是近代中國儲蓄業從萌芽走向發展之時。普通商號店鋪吸收社會存款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1]且涉及機構繁多。例如,既有典當、錢莊、票號等傳統金融機構,也有普通商號店鋪、企業,后來又有新式金...[繼續閱讀]
至20世紀30年代,新式郵政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已有30余年歷史,與之相關的機構組織的演變也已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即附屬海關時期、郵傳部接收郵政時期、增設郵政儲金匯業總局時期。具體如圖1.1所示:圖1.1 郵政機構組織演變概況資...[繼續閱讀]
1929年,萬國郵政聯盟在倫敦舉行會議,郵政總辦兼郵政司長劉書蕃出席,會后劉赴歐、美、日“考察”。在劉書蕃出國期間,郵政總辦一職交由林實代理。林實自恃有汪精衛作后臺,意圖取而代之。劉書蕃回國后,林實拒不移交職務。劉書...[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