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從19世紀中期首先在歐洲建立算起,至今還不到200年的歷史,是一門比較年輕的科學。但是,要以它處于萌芽狀態的時期來計算,它的歷史那就要長得多。1501年德國學者洪德(MagnusHundlt)在他的著作《人是萬物之靈》中最早使用“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人類學從19世紀中期首先在歐洲建立算起,至今還不到200年的歷史,是一門比較年輕的科學。但是,要以它處于萌芽狀態的時期來計算,它的歷史那就要長得多。1501年德國學者洪德(MagnusHundlt)在他的著作《人是萬物之靈》中最早使用“人...[繼續閱讀]
人類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這門學科在不同的國家對于人類學本身的內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認識,在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人類學是專指研究人類體質的學問,也包括靈長類學,這可以說是狹義的人類學。1949年以前,我國是采用英...[繼續閱讀]
1838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chleiden)發表了《植物發生論》,指出細胞是構成植物的基本單位。1839年,德國的動物學家施旺(M.J.Schwann)發表了《關于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的一致性的顯微研究》論文,指出動植物都是細胞的集合物。這兩...[繼續閱讀]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了,書中闡明了生物進化的證據,用自然選擇的理論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達爾文的理論主要圍繞著生物進化而展開,認為生物進化的主導力量是自然選擇,生物群體中經常會出現一...[繼續閱讀]
現代遺傳學的建立起始于1900年奧地利神甫孟德爾(G.Mendel,1822-1884)定律的重新發現。孟德爾在1857-1864年間,在修道院的花園里進行了著名的豌豆雜交試驗,歷時7年,于1865年提出了遺傳學中的兩個基本定律即分離律和自由組合律,他的文章...[繼續閱讀]
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既有生物特征,又有文化特征,是生物與文化特征相結合的有機的整體。人類的體質特征與文化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人體的結構使得人類能夠習慣性地兩足直立行走,人的前肢與后肢發生分化,后肢作為行走、支持...[繼續閱讀]
文化相對論是人類學研究事物的基本態度之一。文化相對論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它們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人們不能用自己文化的價值標準作為普遍、共同、絕對的標準,去衡量、評判另...[繼續閱讀]
1.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theory)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該理論不僅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而且也是20世紀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弗洛伊德...[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