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是一種落葉喬木。人們最早靠采野生桑葉來喂養蠶寶寶,后來才開始人工培育桑苗。嘉興地區的育苗始于晉代。至南宋,湖桑苗已聞名天下。明清之時,桐鄉、崇德、海寧一帶所產桑苗不僅銷往魯、鄂、川、湘、皖、蘇、新疆等地,且...[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桑是一種落葉喬木。人們最早靠采野生桑葉來喂養蠶寶寶,后來才開始人工培育桑苗。嘉興地區的育苗始于晉代。至南宋,湖桑苗已聞名天下。明清之時,桐鄉、崇德、海寧一帶所產桑苗不僅銷往魯、鄂、川、湘、皖、蘇、新疆等地,且...[繼續閱讀]
蠶非桑葉不吃,蠶農深刻地認識到桑樹的價值,如諺語“桑是搖錢樹,蠶是聚寶盆”“桑好半熟蠶”“種好一畝桑,勿怕田里荒”……桑樹的重要性使得蠶農亦非常重視桑樹的管理,在長期勞作中積累了很多護桑的經驗:種植、剪枝、施肥...[繼續閱讀]
接桑刀(圖2-8)為嫁接小桑苗必備工具,似彎形小刀,正面有斜口,刀口很鋒利,桑苗嫁接時削接穗用。亦產自桐鄉,與桑剪齊名。桑剪(圖2-9至圖2-11)為蠶桑生產必備工具。傳統桐鄉桑剪頭部像顆白果,捏手處似花瓶,剪刀腳部呈螺絲形,所謂“...[繼續閱讀]
(一)土蠶種的歷史歷史上嘉興地區的蠶種以蠶農自己選留種繭而制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齊民要術》記載:“收取繭種,必取居蔟中者?!钡矫鞔畷r,制蠶種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注重選蠶、選蛾、浴種及換種技術,當時稱...[繼續閱讀]
杭嘉湖一帶的養蠶布局記載最早見于西晉左思《吳都賦》:“鄉貢八蠶之綿(絲綿)”。東晉南朝時期(317—589),“用低溫抑制蠶種孵化,以增加一年養蠶次數”。至宋代,蠶的品種已經有一化、二化、三化之別?!钝拧份d:“原蠶,里俗謂...[繼續閱讀]
(一)蠶室蠶具蠶室選擇、布置。養蠶是很忙碌、很勞累的活,需要細致入微的照料。嘉興地區有“伺候舍母娘像飼蠶寶寶一樣”“舍母娘吃飯像蠶寶寶吃桑葉一樣”之說?!吧崮改铩睘榧闻d地區對尚在月子中的產婦的稱呼。按中國傳...[繼續閱讀]
繅絲,就是把蠶繭的絲抽出來繞上架。相傳最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水中,以手抽絲,卷于絲筐;最原始的工具是一盆一筐。據史書記載,周代已有較簡單的制絲工具,戰國時有手搖式繅車,漢代又有了簡單的類似腳踏車的繅絲車。...[繼續閱讀]
蠶農普遍忌“同宮繭”,因為同宮繭不宜繅絲?!巴瑢m繭”是指兩蠶或三蠶同做一繭的繭子,亦稱“同功繭”“雙宮繭”。清代郭麟《樗園消夏錄》記載了忌同宮繭的習俗:“三吳蠶月,風景致佳,紅帖粘門,家多禁忌。閨中少婦,治其事者...[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