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絲制品價格較高,但在嘉興地區,長期的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普通百姓家中亦會備有幾件日常穿著的絲綢服飾,如絹、綢等制成的衣物(圖3-1)?;榉?、喪服亦多為絲綢所制(圖3-2、圖3-3)。唐孟郊《湖婦吟》云:“妾家烏鎮住,十五...[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雖然絲制品價格較高,但在嘉興地區,長期的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普通百姓家中亦會備有幾件日常穿著的絲綢服飾,如絹、綢等制成的衣物(圖3-1)?;榉?、喪服亦多為絲綢所制(圖3-2、圖3-3)。唐孟郊《湖婦吟》云:“妾家烏鎮住,十五...[繼續閱讀]
(一)簪戴蠶花蠶農把養蠶取得好收成,稱作蠶花茂盛,以“蠶花廿四分”為最好,在嘉興地區民謠中多有反映,如“頭眠二眠眠得好,三眠出火齊刷刷,蠶花茂盛多勝意”①,“合家采繭忙不停,筐筐要采廿四分”②“今年蠶花強,三朝開體無沖...[繼續閱讀]
(一)涼帽·發髻·包頭巾舊時,嘉興地區的男女老少都喜歡戴涼帽(圖3-13)。涼帽即草帽,用稻草編織而成。因涼帽編織簡單,攜帶方便,防雨防曬,且嘉興地區亦盛產水稻,用以編織涼帽的稻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涼帽深受廣大蠶農喜愛...[繼續閱讀]
(一)桑葚·桑葚酒在桐鄉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宋康王趙構南渡時,就是靠著采摘桑葚充饑才得以渡過難關。詳見本書第五章第一節中《桑樹干上為啥有疤》。且不論傳說如何,桑葚(圖3-18)確實是美味的水果,酸甜可口,水分充足,舊時是農家...[繼續閱讀]
(一)螺螄·蠶訊粽生病的蠶被稱為“青娘”。為了防止“青娘”出現,嘉興地區有清明節用針挑出螺螄肉吃的習俗,稱為“挑青”。吃完后,再把空螺螄殼拋在屋頂上,這樣“青娘”就無處藏身、無法作祟了。蠶訊粽(圖3-20)不同于枕頭狀或...[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嘉興貧苦農民居住條件簡陋,一般為草房,少有木結構的平瓦房,其內部結構大體為:泥地坪、板門、板床,外以青磚砌墻,也有泥墻,小青瓦蓋頂。通常正中三間不作間隔,類似廳堂的大統間俗稱“大門間”,主要用于養蠶,因為...[繼續閱讀]
對于舊時大多數嘉興蠶農而言,翻建住房,從而使得居住環境更加寬敞明亮、更加舒適是一輩子的夢想,一輩子省吃儉用的一大動力就是有朝一日能建成敞亮的新房。至現代,建造新房仍是嘉興農民的一樁大事,在建造新房過程中尤其是上...[繼續閱讀]
船是舊時江南水鄉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嘉興亦是如此,買賣蠶絲、桑葉、迎親等,都需要用到船(圖3-27)。清代吳之振《課蠶詞》中云:“爭傳葉價俄騰貴,兩槳如飛去采葉?!鼻宕╃姵捎性姟队裣s詠》:“采桑天氣趁晴和,燈火沿溪引...[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