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東巴象形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符號,被人們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一種尚屬圖畫記事和表意文字中間發展階段的原始象形文字符號系統。納西象形文字的產生,至遲應在納西先民由畜牧業向農耕生...[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納西東巴象形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符號,被人們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一種尚屬圖畫記事和表意文字中間發展階段的原始象形文字符號系統。納西象形文字的產生,至遲應在納西先民由畜牧業向農耕生...[繼續閱讀]
東巴經因納西族對東巴教的普遍信仰,歷代東巴大師們造就了民間豐富的東巴經典籍,東巴經書不僅是納西族民間宗教信仰之產物,還不失為納西族世代相傳的百科全書和優秀的民間文學作品。流傳在香格里拉縣三壩境內的東巴典籍有...[繼續閱讀]
茶會歌,藏語稱“擦丫”,僅流傳于香格里拉縣高寒壩區的建塘、小中甸兩鎮。是香格里拉不同于其他藏區的又一獨特文化現象。茶會是男女青年的一種集體社交活動,由一個村里的男青年或女青年邀請別村的青年到本村赴會,茶會時間...[繼續閱讀]
香格里拉各族人民世代孕育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內容,世代流傳、長盛不衰的民間歌謠中。特別是藏族,在集會娛樂時要歌舞助興,在人生禮儀中以歌舞貫穿,在勞動生產中以歌相伴,在山野原野中也常常引吭高歌,年...[繼續閱讀]
香格里拉藏族男女找對象、談戀愛,過去普遍用歌、舞的形式來進行,以歌舞會友,以歌舞來傳情,歌舞成了男女青年傾吐愛慕之情,締結婚姻關系的主要媒介之一。情卦便是典型的藏族青年談情說愛的歌。情卦,當地藏族稱“惹姆”,“惹...[繼續閱讀]
江邊小調又稱金沙江情歌, 據研究民歌的專家考證,江邊小調屬古樂府中“巴歈”,是古代民歌的活化石。據樊綽《云南志·卷四名類》載“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后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繼續閱讀]
傈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充實本民族文化生活,琵琶舞流傳于上江、金江、虎跳峽鎮傈僳族中,其中虎跳峽鎮紅旗村的琵琶舞較為有名,因領舞者手持琵琶彈奏起舞而得名。凡喜慶婚嫁,只要琵琶一響,男女...[繼續閱讀]
公元7世紀以前原始苯教盛行于藏區,它崇奉天地、山林、水澤等自然物,賦予其神鬼精靈概念,重祭祀、跳神、占卜、禳災等。五境子母雄熱巴舞,從形式、內容、功能、儀式上看,都蘊涵著許多祭祀內容。其在演出之前,都要舉行祭祀活...[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