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莊舞是香格里拉縣民間傳統歌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被稱為藏鄉民間歌舞的活化石。香格里拉縣鍋莊舞從歌詞內容到音樂、舞蹈、服飾無不體現藏民族的聰...[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鍋莊舞是香格里拉縣民間傳統歌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被稱為藏鄉民間歌舞的活化石。香格里拉縣鍋莊舞從歌詞內容到音樂、舞蹈、服飾無不體現藏民族的聰...[繼續閱讀]
納西族手工造紙的制作工藝較為獨特,主要流傳在三壩納西族民族鄉的白地村,白地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在整個納西族東巴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東巴教徒朝拜的圣地,又是東巴教徒學習、活動的中心。民間有“東巴”...[繼續閱讀]
尼西黑陶具有悠久的歷史,黑陶工藝在香格里拉藏區廣為流傳應用,以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黑陶制作工藝最具盛名。1988年3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和中甸縣志辦,在尼西鄉幸福村發掘的距今3000多年前的石棺墓中發現有夾砂褐陶器...[繼續閱讀]
“阿卡巴拉”舞是三壩納西族較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歌舞?!鞍⒖ò屠备栉铓v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的產生,演變和發展與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阿卡巴拉”歌舞始于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可查,它是三壩納...[繼續閱讀]
香格里拉縣藏民以畜牧為主,因此與毛紡織結下了不解之緣,穿的服飾以及生活用品毛毯、毛帳篷、馬鞍等紡織品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香格里拉縣藏族紡織技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制作精良、古樸大方、地域文化特色突...[繼續閱讀]
◎賽場上的騎手◎野炊的藏民◎參加賽馬會的騎手們在交流技藝香格里拉五月賽馬會是香格里拉各族群眾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香格里拉縣人民政府法定的以藏族馬文化為主題的節日之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為期 3天...[繼續閱讀]
“薩”是納西族對民間種植的一種油料作物“麻”的民間俗稱,作為一種纖維作物長期以來為人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產生活所必需的資源,在栽培和利用這種纖維作物的過程中,納西先民創造性地發展出了一套技藝體系,其制作過程及...[繼續閱讀]
香格里拉木碗制作工藝精湛,當地出產的木碗,色澤鮮艷,花紋別致,造型美觀,深受藏族農牧民和游客的喜愛,尼西鄉上橋頭村手工土漆木碗很早就是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上橋頭村幾乎家家都在做木碗,歷史上在藏區很有名氣,當年茶馬古...[繼續閱讀]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東部,洛吉鄉以北,轄區面積446平方公里,下轄尼中、白中、普拉3個村民小組,115戶,650人。尼汝屬“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紅山片區腹心區,被聯合國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官員冠以“世界生態第一村”之美譽...[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