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按照《大足石刻全集》工作進度的統一安排,課題組全面啟動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1—14號現場調查、龕窟測繪、圖版拍攝及編寫工作?,F場調查 按照《大足石刻考古學研究現場調查文字記錄規范》,2016年3—6月,鄧啟兵、趙凌...[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2016年3月,按照《大足石刻全集》工作進度的統一安排,課題組全面啟動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1—14號現場調查、龕窟測繪、圖版拍攝及編寫工作?,F場調查 按照《大足石刻考古學研究現場調查文字記錄規范》,2016年3—6月,鄧啟兵、趙凌...[繼續閱讀]
本章介紹的第1—5號等5個龕像,位于寶頂山大佛灣南崖中段(圖11;圖版Ⅰ:27、圖版Ⅰ:28)。圖11 第1—5號龕在本卷龕窟中的位置圖第1號位于南崖中段左端上方。其左側比鄰大佛灣南崖中段內凹的“Z”字形石梯道及大門1,右側轉折向西北...[繼續閱讀]
位于大佛灣南崖中段左端上方。左鄰南崖中段內凹的“Z”字形石梯道,右與第2號轉折相鄰。上接斜坡巖體,豎直相距巖體上方后世砌筑的條石墻體約110厘米,下與現地坪相接。壁面西南向,方向229°。...[繼續閱讀]
刻虎1只。頭下尾上,作撲噬狀?;⑸砀?00厘米,長300厘米,背寬50厘米。頭圓大,曲頸左側,雙耳直豎(左耳上部殘),雙目圓睜,圓鼻厚唇,闊口半開,露齒。身渾圓,四腿粗壯;左前腿斜前伸抓地,右前腿略曲;左后腿蹬地,右后腿不現;長尾曳于后...[繼續閱讀]
緊鄰虎身左前側崖體鑿一縱向排水深溝,全長300厘米,寬45厘米,深35厘米。1955年,于深溝下部人工新造一漏穴,承接深溝來水;并于路板下建一暗溝,直通下方石砌小堰1 。此外,還在漏穴左側,鑿一橫向排水溝,左向延至壁面邊緣。溝全長約...[繼續閱讀]
龕口呈橫長方形,最高約400厘米,最寬約1280厘米;上方檐口至后壁最深約120厘米1 (圖13、圖14、圖15、圖16;圖版Ⅰ:36)。龕口左右上角略作弧面。龕底后世以石板鋪砌平整,原跡不明。龕壁中部建一級低壇,橫貫龕壁。壇面深約57厘米,上距龕...[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