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大佛灣石窟位于寶頂山龍潭溝支溝呈“U”字形的三面砂巖陡壁上;小佛灣石窟為石砌建筑,位于大佛灣石窟南崖維摩頂坡北面坡腳,與大佛灣石窟毗鄰;其余17處宋代造像位于大、小佛灣周圍坪狀殘丘頂部和斜坡砂巖陡壁上(圖2、...[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寶頂山大佛灣石窟位于寶頂山龍潭溝支溝呈“U”字形的三面砂巖陡壁上;小佛灣石窟為石砌建筑,位于大佛灣石窟南崖維摩頂坡北面坡腳,與大佛灣石窟毗鄰;其余17處宋代造像位于大、小佛灣周圍坪狀殘丘頂部和斜坡砂巖陡壁上(圖2、...[繼續閱讀]
寶頂山屬川東紅色剝蝕坪狀低山丘陵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整體呈現窄谷深丘形態,平均海拔在470—530米,相對切割深度50—100米(圖版Ⅰ:2)。寶頂山大佛灣石窟所在沖溝走向近乎東西方向,且自東向西沖蝕形成,與下部的龍潭溝交匯,整體呈...[繼續閱讀]
寶頂山石窟所在的丘陵山坡上分布有第四系殘坡積物。大佛灣石窟溝底零星分布有第四系沖積物,且大面積出露侏羅系上統遂寧組上段泥巖和砂巖;石窟位于第二層砂巖中。該層砂巖為紫灰、灰紫色厚層至巨厚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巖體...[繼續閱讀]
(一)大佛灣石窟寶頂山大佛灣巖體構造簡單,地層產狀近水平,傾角多為1°—4°。巖體內無斷層發育,僅發育有4組構造節理3。第1組:走向NW315°—330°,傾向NE,傾角近直立;第2組:走向270°—280°,傾角近直立;第3組:走向NE20°—40°,傾向NW,傾角...[繼續閱讀]
(一)大佛灣石窟寶頂山大佛灣石窟沿“U”字形大佛灣東、南、北三面崖壁,依其高低起伏,環崖順勢開鑿,連綿約500米。按照崖壁的形狀和自然走勢,大致可將崖面劃分為南崖、東崖、北崖三部分(插頁一、插頁二、插頁三、圖8;圖版Ⅰ...[繼續閱讀]
(一)大佛灣石窟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的編號肇始于1945年。時楊家駱、顧頡剛、馬衡等組成的“大足石刻考察團”在對寶頂山大佛灣、小佛灣石窟考察后,認為兩處石窟“有完整的系統,和分明的段落,不能像龍崗區(北山)石刻那樣以龕窟編...[繼續閱讀]
從現存遺跡和碑銘判斷,南宋末年,大足遭受兵燹,寶頂山大規模的石窟開鑿已基本停滯。元世百年,寶頂山無一碑一刻可考。明劉畋人撰《重開寶頂石碑記》云:寶頂山“遭元季兵燹一無所存,遺基故址莽然荊棘”1。明僧超禪立《恩榮圣...[繼續閱讀]
有關寶頂山石窟最早的記載首見于地理類著作中。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寶峰山,在大足縣東三十里,有龕巖,道者趙智鳳修行之所”2。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大足縣目下涉寶頂山造像:“《志》云:寶頂寺,唐柳本尊學吳道子筆意...[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