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成立于1952年9月14日,是一家向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關心中國的國外讀者提供新聞資訊的“對外通訊社”,同時,也是一家真實、客觀、公正、專業地報道中國發展、傳遞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成立于1952年9月14日,是一家向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關心中國的國外讀者提供新聞資訊的“對外通訊社”,同時,也是一家真實、客觀、公正、專業地報道中國發展、傳遞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繼續閱讀]
“以民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與靈魂。人民,既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耙悦駷楸尽?同樣是民生新聞的價值內核與價值追求。民生新聞的“以民為本”和社會主義核心...[繼續閱讀]
從20世紀90年代思想界關于人文精神大討論以來,人文精神這個詞一直被廣泛運用。但實際上,“廣泛運用”并不等于“深入人心”。從社會學角度來說,一個社會的輿論界越是強調某樣東西,越說明它的稀缺。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人文...[繼續閱讀]
迅速準確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發揮快捷反應能力,是對媒體綜合實力的考驗。這在2013年“4·20”蘆山地震報道中得到了印證。地震剛發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8點檔《新聞縱橫》節目里插播了蘆山地震快訊。中新社在地震10分鐘后播發...[繼續閱讀]
與使用文字的傳統紙媒介相比,電視新聞使用的視聽語言包括解說詞、現場同期聲、音響等有聲語言和鏡頭畫面、字幕圖表等畫面語言。所以,電視新聞的文風,不僅僅是指電視新聞解說詞的寫作文風,還包括同期聲音的運用、鏡頭畫面...[繼續閱讀]
中國新聞獎是我國的新聞最高獎項,從1991年以來已經舉辦了22屆。2012年8月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參評作品分為消息、評論、新聞專題、系列報道、新聞訪談、現場直播、節目編排七個類別,這批代表了本屆最高水平的...[繼續閱讀]
歷年中國新聞獎廣播節目的評選,都匯集了全國廣播新聞重要作品,展現了全國廣播新聞實踐動態,代表了全國廣播新聞精品水準,反映了新聞報道共性規律與廣播傳播特質,是衡量上一年度廣播新聞創優創新的指向所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繼續閱讀]
一、民生新聞與蒼生百姓的天然血脈關系現實中,民生新聞是一種最為貼近民眾生活、最能反映民眾思想的“新聞傳播范式”:新聞內容上,聚焦于“群眾的生命、國民的生計、社會的生存與民眾的生活”;新聞立場上,傾向于新聞專業主...[繼續閱讀]
——以中國新聞獎廣播獲獎作品為例 事實是真實存在的具體客觀事物,“新聞是新近或者正在發生的,對公眾具有知悉意義的事實陳述”。依據新聞事實認識把握現實世界,使得新聞本質上成為認知理解現實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繼續閱讀]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中央電視臺開播了《走基層·我這十年》系列報道(以下簡稱《我這十年》),選取普通人物,傾聽普通人的故事,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反映“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重大主題。這組系列報道用雙人稱敘述新聞內容...[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