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是中國戲曲與巴蜀文化融合發展的產物,是在巴蜀文化土壤中形成、發展的多聲腔地方戲曲劇種。清代中后期至民國年間,川劇在四川蓬勃發展,進而遍布祖國西南地區,與四川毗鄰的貴州、云南以及湖南、湖北、西藏與四川結合地...[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川劇是中國戲曲與巴蜀文化融合發展的產物,是在巴蜀文化土壤中形成、發展的多聲腔地方戲曲劇種。清代中后期至民國年間,川劇在四川蓬勃發展,進而遍布祖國西南地區,與四川毗鄰的貴州、云南以及湖南、湖北、西藏與四川結合地...[繼續閱讀]
據《三國志·蜀書》載,劉備入蜀后,為了調解許慈與胡潛兩位身為博士官員“更相克伐”的矛盾,在群僚大會上,“使倡家假為二子之容,效其訟鬩之狀,酒酣樂作,以為嬉戲,初以辭義相難,終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1]以此諷喻二人,戒勉...[繼續閱讀]
川劇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陽腔,大約明代中葉傳入四川。隨著清代各省移民的到來,楚地的清戲、湖南的高腔、辰河戲等相繼入川,對川劇高腔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川劇高腔是在傳承弋陽腔的基礎上,相繼融會了安徽青陽腔、湖北清...[繼續閱讀]
四川的河流主要屬長江水系。嘉陵江、岷江、沱江和烏江為長江在四川盆地中的四大支流。四川幅員遼闊,舊時山川阻隔,陸路交通不便,水路是主要交通路線,戲班也多以水路為依托,流動于河道相連的一些地區。從清代晚期到民國年間...[繼續閱讀]
川劇在清代中期迅速興起并繁榮發展的因素之一,來自于碼頭商業文化的推動。作為高度綜合的戲曲藝術形式,是依靠戲班的群體傳承來延續其藝術生命的,而戲班的生存延續,與四川碼頭文化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眾所周知,神事祭...[繼續閱讀]
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要有足夠數量的演出場所——戲臺。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商賈貿易的發展,由移民和商人建立的同鄉會館與日俱增,會館內都建有戲臺,以供鄉親們會友聯誼,品茗觀戲,共賞鄉音,款敘鄉情。一般外省戲班來到四...[繼續閱讀]
“廟會戲”也是川劇與民眾密切相關的一項民俗活動。清代至民國時期,各地寺廟逢節日、神誕、祭祀活動等,都要演戲,酬神娛人,稱為廟會戲。舊時四川月月有廟會,正月十二禹王會、正月十五上元會、二月初二文昌會、六月十九日觀...[繼續閱讀]
民俗的本意即指民間的風俗。任何一種“屬于民俗的社會現象”必須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這一現象的產生、流行和傳習都是屬于民間的。朝廷祭祀、宮廷生活等官方習俗不屬于民俗范疇。有的習俗雖是官方人士創立或發起的,但必須得...[繼續閱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在漢代形成,當...[繼續閱讀]
春節是川劇參與節慶活動的重要節日。在民國元年以前的數千年中,春節被稱為新正、新歲、元日、元旦、正旦、三元日等,民間習慣稱為“年”或“大年”。辛亥革命以后為了改封建正朔,打破王朝紀年,在時間上與世界同步,于是推行...[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