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畫,又被稱為葫藝。宋代,民間的手工藝人把在葫蘆上刻畫和裝飾的藝術稱為“葫蘆畫”藝術。明代,民間的葫蘆文化興起,百姓認為葫蘆畫有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祛病消災、保平安等吉祥寓意,葫蘆畫成為許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葫蘆畫,又被稱為葫藝。宋代,民間的手工藝人把在葫蘆上刻畫和裝飾的藝術稱為“葫蘆畫”藝術。明代,民間的葫蘆文化興起,百姓認為葫蘆畫有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祛病消災、保平安等吉祥寓意,葫蘆畫成為許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繼續閱讀]
贛榆清曲,又稱贛榆牌子曲,約形成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是贛榆歷史上影響非常廣泛的一種傳統音樂。據考,明嘉靖至隆慶年間(1522—1572),揚州小調、牌子曲經鹽商傳入青口,其中有《碼頭調》和《軟平》《疊落》《離調》《...[繼續閱讀]
鼓,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禮器、重器、樂器,不僅具有美好的寓意,更具神奇的威力,它昭示著力量、穩定、剛毅與正義,那鏗鏘之聲,讓朗朗正氣連綿不絕。鑼鼓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宏偉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繼續閱讀]
鼓吹樂,又稱吹烏哇(嗩吶),是我國北方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音樂演奏形式,在贛榆地區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據明代隆慶六年(1572)成編的《海州志·卷之二》“風俗”中記載:“十數年者,然居喪不按家禮,豐酒食、具鼓吹以待吊客,多妝絹...[繼續閱讀]
漁民號子,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在勞動過程中逐步發展和創造出來的一種民歌藝術形式。贛榆所在的海州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漁場之一,這里的漁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早在7000年以前,贛榆的先民們就已能用野纖維捻繩織網從...[繼續閱讀]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京劇在贛榆有“地方戲”之稱,至今已有145年的歷史。早在北京徽班由徽調皮黃向京劇皮黃轉變之期,京劇即南下江蘇最早傳入贛榆?!巴问荒?...[繼續閱讀]
呂劇,又名化妝揚琴,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于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后,呂劇走上舞臺;1953年后,成為享譽全國的劇種。贛榆地處蘇魯交界,歷史上曾隸屬于山東,呂劇在形成之初即傳入贛榆,至今已...[繼續閱讀]
柳琴戲是贛榆地方戲劇種之一,由“肘鼓子”演變而成,因其唱腔有拉魂動魄的魅力,故民間一直稱其為“拉魂腔”。至今已有100余年歷史。100多年來,以柳琴戲形式,編演地方歷史事件、文化事象、民俗風情,已成為贛榆傳統的文化活動...[繼續閱讀]